JR·史密斯、威尔森·钱德勒、肯扬·马丁,再加上火线加盟的“小黑豆”布鲁克斯,星光闪燿的CBA新赛季当然不缺票房号召力。而开赛过后的火爆球市,似乎证明了俱乐部老板们的美钞没有白花。
但球场毕竟不是“拼盘”演唱会,演员表演不卖力,观众最多抱怨两句并不会影响主办者的收成。球员就不一样了,表现不佳,不仅球迷不满,球队的成绩自然也不会产生老板期待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像钱德勒那样中看又中用的NBA球员毕竟是少数,如NBA全明星球员马布里那样肯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的大牌外援更是凤毛麟角。以喜剧收场的史密斯“出走门”多半不会是个例,肯扬·马丁与球队的不兼容恐怕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只是,球员耗得起,球队却等不及。
砸出数百万美元请来的大牌外援,是老板们拉动球市、迅速提升成绩的重要筹码,恨不得他们一上场便能横扫千军、叱咤风云。不过,球员敬业精神有高低,自身状态和适应能力亦有强弱,不可能个个物有所值,一不小心请了位“大爷”回来只能自认倒霉。
更何况NBA劳资双方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前,联盟总裁斯特恩四处游说NBA俱乐部老板,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多方力量在其中斡旋。即便无法在圣诞节前开赛,NBA重启大幕也是迟早的事。到那时,一纸合同多半挡不住大牌外援“落跑”的脚步。
和中超联赛情况雷同,重金请援堪称捷径,远比花钱花力花时间搞基础建设、培养梯队的效果快得多。广州恒大在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中创造的三级跳式的奇迹,想必对篮球圈的投资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要不然也不会在赛季前还有投资人动过请科比、詹姆斯来打短工的念头。
当然,老板花重金请大牌倒也不是坏事,但非要把特殊情况下的短期繁荣当作CBA发展大计,可就把好事变成坏事了。中国篮协希望新赛季能够为明年的伦敦奥运会“蓄力”,而缺少本土高水平年轻球员的赛场,又将如何蓄力,如何改变中国篮球依靠老将打天下的局面呢?不久前亚锦赛险夺奥运会门票的一幕,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天时地利人和所带来的侥幸结果也只适用于本土作战。至于大牌球员驾到营造的短暂“虚火”,不仅无补于国家队的实力,亦无关联赛未来的发展。
而这一点已经在“金元中超”得到了验证。当足管中心苦于荒废多年的足球青训体系建设却无从下手时,中国的篮球世界其实已经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只不过,两张奥运会入场券和联赛的高上座率暂时掩盖了这一切,也让篮管中心有了继续我行我素的资本——尽管这点儿资本已快见底儿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与中国足球相仿的行走轨迹,又怎么可能走向截然相反的未来?
投资人砸钱拼外援、拼短期效益,可以权且看作他们的企业行为,但中国篮球没有未来的明天,就只能等“后天”意识到的时候再自怨自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