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解决城乡体育设施供求矛盾 破全民健身地盘之惑

2011年11月29日07:48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作者:黄一可 陈浩

  以前要我健身,现在我想健身。”住在成华区双庆路的小郑说,“但去哪里健身?现在我家附近全是工地,修房的、修路的,成天飞沙走石的,活动健身的地方越来越难找了。”小区里两个乒乓球桌台几十个人轮着打,没办法,喜欢打乒乓球的小郑只能坚持每天晚上在小区里跑跑步,他很希望在住家附近能多几块篮球场、多几张乒乓球桌。

  今年是“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正式创办的第三年,自2009年成都市开始打造“运动成都”品牌以来两年多时间内,我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道路。但成都市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与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还有一定差距,与群众较为迫切的健身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日前,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对成都市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和利用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他们呼吁统筹利用好城乡体育设施,创造更好的全民健身环境。他们认为,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指数,“在‘运动成都’精神的感召与特色活动的指引下,成都已经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大家的意识观念在更新,活动组织在完善,这时候硬件‘阵地’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除了兴建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外,更要大力提倡并扶持民营企业投资健身场馆;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比如提高旧场馆的使用率等;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法规上保驾护航,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才能解决矛盾,切实为老百姓服务。”

  中心城区 一张球桌不能承受之重

  根据市体育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目前成都市人均公共体育面积突破1平方米大关,达到1.12平方米。尽管如此,仍远落后于广州、北京和上海,广州的人均公共体育面积甚至已达到3.08平方米。同比西部城市,西安、昆明、贵阳的人均指数都超过成都。成都现有常住人口1405万,五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13万人/平方公里,体育设施用地非常紧张。

  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吃紧

  位于中心城区的市体育中心,其中的足球场和田径场因为开场费用和草皮维护问题难以面向公众开放,外层空地也变成停车场或用于大型展销会,附近群众只能依靠周边的少量空地开展锻炼;猛追湾游泳场到了夏季,几乎天天爆满,凸显相关资源非常有限的问题;民营的乒羽球馆、健身会所、大学的足球篮球场,也几乎人满为患,很多市民都抱怨订不到场地……

  新老城区体育设施分布不均,一些新建的中高档小区,体育设施配套较好,有的甚至配置到了每个住宅单元。但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大,运动设施非常紧张,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人口密集区,一个羽毛球场地、一张乒乓球桌,常常承载着附近上万名居民的健身需求,有的区域甚至没有健身的最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灵或分布不均,一些有锻炼需求的市民寻找场馆设施困难,一些场地有闲置的现象。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增长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场地供给不足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相比之下,成都市二三圈层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明显好于中心城区,很多区(市)县已建成或正在规划较为完备的场馆设施。

  规划和投入都急需跟进

  据市体育局介绍,近10年来市财政投入体育设施建设和维修的资金约为3000万元,相对于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投入显然不够,仅当前一些老体育场馆维修和改造所需的资金支持,都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成都市的体育民生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一圈层,市政协在监督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资金困难、工程协调同步等问题,他们的建议是,必须科学编制全市体育设施中长期建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居民住宅区的公建配套中,应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体设施,并且应当与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使用;在居民集中居住区,适当规划建设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修建健身器械,让居民健身就近就便。

  盘活健身场馆的使用率

  更让各方关注的,是这些体育设施建成后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能否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市政协和市体育局都提出,避免新修的体育场馆沦为形象工程,必须要搞好事业与产业、全民健身与专业培养、制度规范与监督实施的关系,这些民生工程既不能碍于运营成本而闲置;也不能成为企业老板赚钱的工具。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在管理运营制度上可以尝试公建民管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实行区域性、时段性和针对性的收费制度,免费健身针对于最低端的消费人群,只提供最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其他中高端的体育健身,由健身人群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埋单。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盘活全面健身事业,真正促进健身场馆的使用率,同时反过来刺激更多的资金以场馆建设投入和服务类指导类投入形式,进入到全民健身领域。

  院落健身提倡就近就便

  要兴建体育设施,中心城区已无地可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金牛区、锦江区做出了一些尝试。由于所辖面积不大,锦江区无一座大型体育场馆,但近年来该区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多处群众健身广场,一批建设在社区院落的文体活动中心,成为社区居民最爱去的地方。金牛区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400惠民工程”系列健身活动中,除了要求体育活动必须直达院落楼栋,也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比赛场地利用学校操场。金牛区15个街道的全民健身指导中心已挂牌成立,这可以发挥全民健身指导中心阵地的作用。“不贪大求全,建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得了、感受得到的体育设施,”市体育局官员表示,“提倡老百姓下了楼就能简易健身,能缓解中心城区健身设施不够的矛盾。”

  民间资本

  弥补需求产生新困惑

  没有了围墙,位于城东的新华公园绿意让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这里来休闲健身。位于公园内的金羽天翼羽毛球馆每逢节假日都会爆满,作为民间投资兴建和经营体育设施的典范,在日常生活中为周围老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能够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该羽毛球馆不但连续几年在“全民健身日”(8月8日)提供部分场地供市民免费使用,而且在平时上午的有些时段也免费向市民开放。如此一来,势必会增加羽毛球馆的运营成本,在服务于民和经营压力之间就产生了困惑。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从市政协的调研结果来看,截至2010年,成都市五城区与高新区拥有在市工商登记的民间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4230所,这些体育场馆以羽毛球、乒乓球、短池游泳、健身器械为主,主要分布在各街区和新建住宅小区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的供需矛盾。以成都金羽天翼体育运动有限公司为例,这5年间改造并经营了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羽毛球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清江校区运动场馆,改建了新华公园内的羽毛球运动中心,并在猛追湾游泳场内建成了羽毛球馆。成都南湖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的南湖运动中心,利用小区配套场地,经营了包括室内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等3000平方米的体育健身场馆,并且经常组织开展区域和行业运动会,有效地带动了周围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在这些民间资本经营体育设施服务于民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用地问题、政策扶持问题以及经营成本问题。据天翼羽毛球馆负责人介绍,“我们民间资本经营体育设施,一方面是为老百姓服务,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经营的压力。”在今年“全民健身日”期间,有很多民营健身场所都加入到免费开放的行列中来,还有部分提出今后会在特殊节假日对特殊人群进行免费开放,比如教师节对所有教师免费开放等。这些都预示着现在的民间力量在服务于民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市体育局官员之前也表示,对于那些免费开放效果好的民间体育场馆会考虑提供部分的奖励。

  产业和事业相结合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是今后全民健身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毕竟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把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好,否则将会抑制民间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的热情,也会影响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的投入。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完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和经营,在不增加财政支出、不占用土地指标、不影响城市交通、不拆迁民房、不改变城市规划的条件下,依托公园绿地等空间,引导民间资本整合现有公共文化健身场所,兴建和盘活全民健身设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协调规划、建设、消防、环保、文教、公安、园林等部门和街道,帮助解决民营健身场馆经营管理的困难,支持民营健身场馆的健康发展。

  而对于目前民营资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市政协调研组也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比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运动建设行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和微利经营的特点,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并制定合理的行业税收标准。土地政策方面,适当将部分体育用地通过划拨等方法,提供给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开发和投资经营。金融政策方面,对经过筛选的体育行业优质企业,通过政府的担保公司帮助这些企业融资,参与改造和兴建健身场馆,解决企业资金的难题。在用水、用气、用电等方面,对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程度,给予政策优惠。

  学校场馆 十二中走出一条新路子

  中小学体育场馆占我市公共体育资源的比例达到了2/3,并且在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方面我市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常有外地有关部门前来取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人身安全问题,校园设施的损耗以及管理费用增加等问题。成都十二中体育馆就走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成为我市首个交给专业体育公司承包管理的学校体育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十二中体育馆是2009年由武侯区投入1200万元新建竣工的,如何充分发挥这座新体育馆的功能,学校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十二中经过考察发现,很多学校场馆存在利用率低、设施闲置状况严重的现象,很多场馆仅仅只能承担下雨天学生室内活动的功能。而新建的体育馆要维持正常运转,相关的维护、管理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最终,学校决定与专业体育公司合作,“我们觉得,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十二中体卫处主任向援农表示。

  十二中最终选择了四川新辰体育艺术学校,后者以合作方式承担了十二中新建体育馆的内装使用以及其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经营,并且同时担负花样游泳专业运动苗子的培训。按照协议,该公司投资450万元对体育馆进行全方位改造,引入各种高档体育健身器材,馆内设置有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体操房、瑜伽房、体质监测中心及洗澡间、更衣室等功能区,场馆整体运营、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一应事项均由该公司负责。根据协议要求,体育馆首先必须满足学校的正常体育活动需要,并对学校教职员工免费开放,教学活动时间外及节假日将面向公众开放,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

  学校、企业、群众多方受益

  十二中体育场馆运营的全新模式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为我市中小学体育设施通过经营方式对外开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市体育局官员认为,之前去香港考察,发现当地的中小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学校体育场馆大多数都由专业的经营公司来管理,当时就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益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对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记者在十二中看到,该校体育馆各项软、硬件设施都比我市其他学校要高不少,老师和同学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同时也解决了管理中所遇到的经费、人力等问题,而且体育馆经营利润的10%将作为维修基金,也能解决协议期满后场馆、器械折旧的问题。学校肯定是这种新模式的受益者。而企业现阶段并未在经营场馆过程中收获太多的利润,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回投资并且获利也是必然。对于周围群众来说,则多了一个可以去健身的场所。这是一个学校、企业和群众多方受益的模式。市体育局官员也表示,现阶段我市企业愿意投入学校体育的还不多,所以短期内很难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希望他们能闯出一条路子,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

  学校场馆是最大的体育资源

  中小学体育场馆占我市公共体育资源的比例达到了2/3,从2002年起市教育局先后与有关部门出台了5份文件,要求中小学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这些文件的出台,形成了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的成套制度。但经过市政协调研发现,只有约1/3的学校体育设施坚持常年向市民开放;而多数学校时而开放,时而不开放。多数学校对开放缺乏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是人身安全问题和校园设施的损耗以及管理费用增加等问题。我市青羊区、锦江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是全国试点。这两个区把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学校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了学校领导对体育设施开放的自觉性,附近居民满意度较高。

  中小学体育设施是我市最大的公共体育资源,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市政协建议,要在总结我市实践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和落实好安全保障、经济补偿和目标考核机制。在经济补偿方面,按照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有关部门可制定中小学体育设施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根据需要收取适当费用。此外,还可以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相关补贴和奖励。对于十二中采用的全新模式,市政协调研组也建议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这一有益的探索。

  ■他山之石

  “长春模式”值得借鉴

  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就对全民健身硬件配置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已颁发,2015年的目标是: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均衡。届时全市将建成和完善国际标准体育竞赛场地20处,市级中心场馆10处,区(市)县中心体育场馆20处,社会化体育健身场馆、设施800处,健康绿道1200公里,此外还将完善市民参与度较高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及田径场地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居民15分钟、30分钟和1小时健身圈。

  对此市政协调研组提出,对于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工程进度,相关职能部门都应及时公布,政府应该打造更多的阳光型政务平台,“比如修建体育设施的用地性质,老百姓应该知道,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维权。”加大提供体育健身类的公共服务信息,进一步完善成都体育电子地图,甚至让志愿者、社区义工到这些场馆设施进行维护管理以及指导服务,也被认为是社区健身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还有人提出,对社区体育设施应该硬性要求,甚至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规定达到多少居民人数,社区就必须有健身活动场馆;哪怕是在商业住宅小区,房地产商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为业主修建好健身场所和路径,修多大怎么修都必须量化。”

  要真正有所作为为民分忧,绝不仅仅是体育局一家的事。市政协调研组深有体会,他们为此还特别举出了“长春模式”,希望能有所借鉴。进入21世纪,长春市打造出“8分钟体育圈”,全国首创“社区体育管理员”岗位,体育人口占到城市居民的48%。在去年的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上,长春建设健康城市的模式受到与会者的肯定,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此称为“长春模式”。“长春的经验是,体育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双管齐下’,各部门之间打破壁垒。体育部门做好日常工作,财政部门要为全民健身拨款,教育部门要为全民健身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支持……这些都不是体育部门能单独完成的,通过长春市颁布的《长春市全民健身条例》,共同的努力还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市政协调研组的成员说,“在市政府的统筹之下,长春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6位常委和7位副市长为副组长,45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行动上有法可依,部门各司其责,因此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关注

  可尝试发放“健身卡”

  为了进一步培养市民的健身意识、增加成都市体育人口,激活体育消费和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市政协调研组还呼吁,建议政府向市民发放一定数量金额的“全民健身卡”,作为对市民参加健身的倡导和经费补贴。他们还算了笔账,如果每户每年补贴50元,按成都450万户家庭计算,每年需财政支出2亿元左右。资金可由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支出,允许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再以福利或奖励方式适当配套增加。市民凭卡到各付费运动场馆刷卡消费,并根据个人需要自费充值。

  “这其实是发挥政府的‘杠杆效应’,用带动产业链的方式,刺激场馆的兴建和利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市民体质增强,也意味着带来的医保支出必然减少。”市政协调研组举例说,“国外某权威机构有过这样一个测算,健身与医疗费用的投入比大约为1∶8,即健身投入1元钱,就可以节约8元钱的医疗费用。”在苏州等城市,早已推出健身卡,而且将个人医保账户与阳光健身卡挂钩。以苏州为例,凡在市区统筹范围内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保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超过3000元的人,均可申领健身卡,并可按定额标准将医保个人账户往年结余的部分金额,一次性划转记入健身卡后用于健身消费。持卡会员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消费”,还可以享受打折优惠。对体育部门来说,通过设立在健身场馆馆内的查询终端,可以了解到各健身场馆整体及各个项目的活动人数、人次,某个卡号的健身频率,体育单项消费情况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市民日常健身的情况,对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非常有帮助。

  本版稿件由记者 黄一可 陈浩 采写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王若冰 摄

(责任编辑:王江)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