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已实现了登顶金牌榜的辉煌;而两周多前,中国足球折戟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二十强赛,离“冲出亚洲”的口号渐行渐远。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集中在举重、体操、乒羽等国际上非主流的项目;在足球、田径等主流大项上,中国成就寥寥。中国有无数奥运冠军,但获得过“体育奥斯卡”劳伦斯体育奖的只有姚明和刘翔。专家认为,在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正努力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这种战略转型就是要积极同国际主流体育文化接轨,抛弃“唯金牌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职业体育。
他们重于N块奥运金牌
从非主流项目到主流项目
无可否认,姚明、刘翔和李娜是近年来真正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体育人,而这三个人中只有刘翔是奥运冠军,姚明和李娜,都是职业体育涌现的明星。
据报道,今年初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姚明是辨识度最高的人之一。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会秘书长郝勤认为,要发挥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姚明重于多块奥运金牌”。
中国体育要推进战略转型,就要在主流大项上实现突破,而不再追求金牌数量。姚明、李娜的出现,不仅是中国体育同国际接轨的成果,也将成为坚决转型的推动力。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说,目前中国许多能拿奥运金牌的项目,都是学校不开展、青少年不爱玩、大众不流行的。“成绩世界一流、普及基本没有”是常见的情况,比如举重和体操等,都是为了金牌而金牌,“这样的金牌有什么意义”?而美国等体育强国,出成绩的项目恰是普及程度高的。他认为,这种情况应引起对“金牌战略”的反思。
英国从来不是奥运会的金牌大户,但英国足球凭借普及广度和文化厚度,一直在世界体坛拥有特殊的地位,远远超过他们在奥运金牌榜上的名次。
核心要“以人为本”
从非主流理念到主流理念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认为,文化的核心,所谓“魂”文化,就是培养人,体育也是如此。
郝勤称,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切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观念,甚至出现了“以金牌为本”的错误意识。
两人都认为,未来的中国体育文化首先要抛弃以“唯金牌论”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一样,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
在诞生了香克利名言“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的英格兰,许多人与足球相伴一生。足球是他们培养健全人格、进行交流和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不是争金夺银的工具。
任海特别阐述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他认为体育除了强身健体,还培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行为。钟秉枢则说,体育的唯金牌论同教育的唯升学率论、经济的唯GDP论性质一样,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终都会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方式。
他还指出,群众体育得到广泛发展,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竞技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须发展自己的职业体育
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
许多专家认为,群众体育是事业,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义务;但竞技体育应更多交给社会,走产业化道路。
国际上,竞技体育的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即使是曾坚持“业余体育”的奥运会,在向职业化打开大门后,也迅速走上了高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以篮球NBA和足球五大联赛、世界杯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力。中国孩子床头贴的海报,大多是科比、梅西这样的职业体育明星。
郝勤说,和草根体育一样,职业体育也已成为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中国要成为体育强国,必须发展自己的职业体育。“奥运会也只是四年一次的短暂欢呼,而职业联赛是每周打,甚至天天都有,是同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
他指出,以赛事为核心的职业体育不仅是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更有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职业体育是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产品。体育赛事本身承载着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积极进取、承担责任等价值观,这恰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需要的”。
因此,职业体育的发展过程,也是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职业体育同现代传播手段紧密结合,传播广,影响大;围绕联赛可以衍生出多种文化样式,比如球迷文化、俱乐部文化、也包括广告、影视、新闻等。
郝勤认为,发展职业体育,要学习西方成熟模式的经验。他认为应以市场为主导进行改革,不同意强调“中国特色”。针对足球等联赛出现的问题,参与了CBA“北极星”计划的鲍明晓也认为,没有这么多国情,只要按照职业体育的规律办事就好,“问题正是现在还没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