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全国女排联赛年度总冠军的关键一役,即使是恒大、郎平这样吸引眼球的球队与明星,昨晚,卢湾体育馆内的上座率依然不尽如人意。和这些天的天气一样,中国排球在阴霾中等待着阳光。
球迷老龄化
王阿婆是铁杆现场排球爱好者。从郎平时代就开始看球。她开始是看电视转播,现在追捧。已经退休的她,两鬓斑白,看起球来却还是激动得和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王阿婆恰恰代表了大多数中国排球迷的现状。在昨晚赛场,记者发现到场的球迷大多为中老年人。或许,在这30年间,排球爱好者的群体始终没有发展壮大过……
中国排球在老女排“五连冠”时期积累了大量群众基础,当时也曾出现全国学生热衷打排球的景象,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中国排球的普及度和关注度直线下降,球迷老龄化现象严重。辽宁男排曾在沈阳市部分中学进行过调查,只有12%的学生表示对排球感兴趣,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机会接触排球。美国每年有1000多支队伍参加大学生女排联赛,而中国大学生女排联赛只有二三十支队伍参加,国内排球运动员的注册人数只有数百人,即使是泰国,排球在学校的普及度也高于中国。从小接触排球的机会少,排球基础逐步丧失,导致中国排球联赛变“冷”——打的人少,球市显然不可能热。
球星老面孔
有人说,女排联赛偶尔也有火热的场面。在广东,只要恒大的比赛,就有最火的票房,原因很简单——有郎平。上世纪80年代的排球运动员郎平,成为现如今中国排坛最大的明星。这本身就是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事实上,联赛光有一个郎平是远远不够的,独木难支,一个明星救不了整个排球的球市。
缺少明星就缺少赞助商。与国内各家篮球、足球俱乐部相比,国内各排球俱乐部得到的赞助少得可怜。就连“九冠王”上海男排也曾遭遇过“裸奔”的难堪。球队没赞助商,投入有限,推广宣传上难免捉襟见肘,不少电视台甚至取消了排球联赛的转播。少转播,市场知晓度更低,导致排球市场化进程走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本报记者 厉苒苒 实习生 吴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