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9年的中国足(国足新闻,国足说吧)坛扫赌打黑风暴,在长达两年多的调查审理后,终于迎来了一审终结。为了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在震惊、痛惜之余,应该深刻反思中国足球(足球新闻,足球说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唯有如此,中国足球(中国足球新闻,中国足球说吧)才能获得重生。
反思之1
足球主管为何纷纷倒下
须彻底改变官商一体、管办不分的现有体制
中国的职业足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个怪胎:一个官商一体、管办不分、由重视政绩重于联赛利益的行政管理者所主导的“伪职业”联赛。足球管理部门“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机构设置早已广受诟病。
在这两期的审判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黑哨”其实就是官哨。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郝勤说,中国体育的“双轨制”导致体育制度既没有完全实行商业化和职业化,而做的又是商业化的事情。“中国足球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此”。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四分开”应该作为包括足球联赛在内的职业体育改革方向。
反思之2
“海利丰们”及国企足球乱象
既要监管俱乐部,也要给其合法生存路径
在中国足球圈里,青岛海利丰是一个怪异而短命的存在。海利丰还在中甲(中甲新闻,中甲说吧)存活时,往往上半赛季是冲超热门,但下半赛季成绩就直线下滑。随着司法机关的介入和中国足协的调查,其背后“玄机”也大白于天下——卖球营利。
在短短20年职业化历史中,中国足球产生的诸多怪现象,可从 “国企足球”说起。
新华社曾专门进行过报道调查,甲A之初,俱乐部基本是从各省市的专业足球队转变而来,大多是找一家企业冠名,然后由球队原属的省市体委系统派员负责运作。为了好成绩,一些国有资本在投资足球时往往互相攀比、不计成本,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 “烧钱”行为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越来越艰难。
俱乐部没有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没有赚钱的正常渠道,成本又被过度抬高,已成骑虎难下之势。但老板不想亏本,球员还想致富,只能走旁门左道了。
反思之3
联赛赔钱,球员毁牌,赞助商权益受损
只有每个单体都职业化了,分清职责,遵守规则,职业足球才能做到职业化
中国足球职业化伊始,世界最大的体育和娱乐营销管理公司IMG就以一年120万美元承包费,每年20%递增的合同拿下头五年甲A开发权。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2000年底,为国家队备战世界杯(世界杯新闻,世界杯说吧)考虑,足协抛出了联赛“2001年只升不降、2002年只降不升”的诡异方案,同时联赛赛程被“腰斩”。坏消息接踵而至。对此,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产业研究专家易剑东形容中国足协是“自己搞不好,也不让别人搞”。联赛成为足协的“提款机”和“征兵站”。与此同时,作为联赛主体的球员、球队和裁判,不职业和毁牌行为也越来越多。联赛曾经的金字招牌毁得差不多了。这其中有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不作为甚至沆瀣一气的主要责任,也有球员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易剑东说:“国外足球俱乐部也有不少亏钱的,但中国是谁都不赚钱,这就不正常。”俱乐部和投资人如何营利,是中国职业足球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反思之4
“黑哨案”叫停成反面教材
足球打假要真打、狠打、长打
比起2001年底爆发的“黑哨案”最终只有一个裁判龚建平伏法,这次的足球腐败案审理一查到底,大快人心。
2001年12月14日,绿城和广州吉利俱乐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自曝污点并揭黑,由此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反黑序幕。最终,只有龚建平这个写了“忏悔书”主动交待问题的裁判受到牢狱之灾,反黑风暴草草收场。对此专家评论说:“中国足球错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清理门户的大好时机。”
事实证明,打击体育作假不是体育部门一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应将其统一纳入司法、商业、税务管理系统,全社会应形成合力。
反思之5
世界1/5的人口为何踢不好足球?
要改变政绩观,重长期基础轻短期成绩
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但根据足协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只有1.1万注册球员,这其中12-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加起来不足7000人。专家普遍认为,在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上,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符合正金字塔型的规律,不可能出现空中楼阁似的成功。
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不可能不知道根基已断,但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中国足球一直陷入从思想到行动上的急功近利。于是,所有的足球优质资源向国家队集中,作为足球未来的青少年群体无形中被忽略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