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奥游泳健儿在伦敦残奥会上频频摘金夺银,让残疾人游泳运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残奥游泳健儿是如何选拨出来的?什么样的残障人士适合参加游泳运动?社会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新华社记者4日请多位残奥会冠军选手及国家残疾人游泳队的教练员进行解读。
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从康复开始
云南籍选手潘世云,已经在伦敦残奥会上夺得两枚金牌。他说,自己从省队到国家队,是通过层层选拔的,“好像也没有特别的要求或限制”。他说,如果硬要讲哪些孩子适合游泳,“可能就是讲究一点在水中的水感吧。怎么看得出来水感好?我也很难说,比如划水,别人划一下,他会划两下,说明他可能水感比较好”。
国家残疾人游泳队教练张鸿鹄介绍说,残奥会的游泳选手,主要是根据国际残疾人游泳比赛的分级要求来进行选拔。“一般大家都有一个选材的模式,什么级别的运动员、参加什么项目的比赛,然后相应地去挑选苗子。当然,刚选拔时,这些孩子基本都是没有经过残疾人游泳训练的。”
他特别告诉记者,残疾人游泳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康复是同时进行的,“一般先从康复开始,一边康复一边训练。康复有效果了,活动能力增强了,再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中国队教练韩玉华举例说,比如脑瘫的孩子参加游泳训练,一般都从康复训练开始,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竞赛的目标去。“很多孩子都是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有游泳的才华,就开始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她表示,如果有些孩子在水里一点都不能动,或者不能适应水中的状态,那就没办法,可以去尝试其他的运动康复项目。
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快乐的鱼”
什么样的残疾人士可以参加游泳锻炼?残疾人参加游泳锻炼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鸿鹄说,水有浮力,在水中游泳是一种非常全面的锻炼方式,身体每一个部位的肌肉都可以锻炼到,即使肢体活动能力差,水也能起到一个舒缓、按摩的作用,“所以,理论上说,除了病理性的原因,比如肌无力、心肺功能不完善、骨骼脆弱等情形外,几乎所有残疾孩子都可以在有效的指导和监护下、通过游泳和体育运动进行康复锻炼”。
韩玉华提醒说,如果普通家长希望自己的残疾孩子参加游泳锻炼,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安全,不能轻易让孩子泡在水里,得注意他适不适应,能不能简单活动;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勉强,一开始就让他做大动作,得像婴儿一样开始抱着、托着,让他先在水里漂一漂,渐渐找到感觉了,逐步放手让他自己游。”
潘世云说,现在各省、各市,都有残疾人游泳训练和比赛,如果家长、孩子自己喜欢也愿意,就可以找到机会参与游泳锻炼。
张鸿鹄特别强调,培养残疾人游泳选手还要格外注意从心理上把孩子培养成健康、阳光的人,“你看我们通过游泳运动走出来的孩子,精神面貌非常不一样,他们将来面对生活、面对婚姻、面对工作,都会非常开朗、自信”。
用榜样示范和有效投入“激励一代人”
在本届残奥会上已经摘得两金两银的天津“小飞鱼”杨博尊说:“今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很让我感动,‘激励一代人’。残疾人比赛就是这样,运动员通过努力获得奖牌,会让更多的残疾人关心体育、体育运动带动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保持信心、努力坚持,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杨博尊认为,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心捐助,“而是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残疾人朋友去学习、去提升自己、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
韩玉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社会中,依靠家庭、个人的力量来帮助残疾孩子通过游泳运动实现身体康复,力量还不够强,“尤其是脑瘫的孩子,家庭负担特别大。所以,希望社会的力量能够联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残疾孩子有机会去开展康复锻炼”。
张鸿鹄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爱心行动、慈善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非常令人振奋,“我们现在就是需要把工作做实了,需要切实有效的组织,把这些力量联合起来,多建设一些切实有效的残疾人康复锻炼的场所,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多改进一些无障碍设施,多配备一些体育健身指导员,等等”。
张鸿鹄表示,相应的社会工作还应该加快跟进。“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呼吁,不单单是要关注和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这毕竟是一个集中的、小群体的事业,还要考虑到更多的残疾人。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的:残奥健儿多舀奖牌,能影响到社会中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关心残疾人群体,了解体育康复锻炼对残疾人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更好地融入社会。”(完)2012/09/04 22:06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