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津的魏秋月之后,上海的马蕴雯成为又一位传闻要出国打球的女排运动员。两人因为都有曾经是国家队主力的背景,所以倍加引人关注。相比有的项目,尽管现时有所谓“归化”之说,但曾经的中国国手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奥运赛场上,站在他国的国旗之下,身上佩着他国的标志,那才叫别扭呢!
女排国手出国打球,20年多前就有先例。有的是出去留学,后来又到球场上重操旧业,譬如郎平,也有的是从国家队退下来后,联系到外国俱乐部去打球,譬如冯坤。虽然途径各异,但共同之处都是在球员生涯的晚期,竞技实力巅峰已过,淡出人们视线。
眼下的魏秋月和马蕴雯,伤病使她们处于边缘位置,不但难以承受高强度训练,而且难以彻底康复。不论进入国家队,还是征战全运会,为中国排球的一时之需,仍可撑持一阵,但再创辉煌的“硬件”已严重受损。出去到异国的俱乐部打联赛,没有那么大的强度和难度,无非是将余热用于国外的联赛中。
一度媒体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排球联赛未能职业化,关键在于人才流动不畅,球员转会受限,并将此“罪责”归到中国排协头上。其实,历年联赛规程的转会规定相当开放,甚至允许球员在同一赛季参加两个不同级别或代表两支不同球队出战。但事实上,有意引进外地球员的队伍能否如愿,须待母队权衡对自身利益是否有影响。
究其原因,省市排球队徒有俱乐部的牌子,本质上还是计划体制下体工队的排球班,从进入体校到成为省市队队员,都是地方体育部门投资培养成才。谁投资谁受益的道理早在改革初期就已被广泛认同,地方体育局再怎样大度,也不能不计成本,让对手轻易受益。即便按市场运作,可以拿到转会费,但排球人口少之又少,当打之才严重匮乏,近渴迫切,远水何益?地方体育部门对运动员联赛转会松绑,事关帮忙埋单的赞助商利益,而全运会是以行政拨款为主,地方体育局当然决不含糊。
天津和上海在魏秋月、马蕴雯身上的投入,如何得到回报或补偿,地方体育局可能比媒体和球迷更为纠结。说到这里,我认为有必要说一说广东恒大,那是老板出资组建的俱乐部,与体育部门以及传统体制毫无干系,队里的中国球员多是在外地球队使用价值不大的,而外援却是当红球星,在本国发展前景远好于魏秋月、马蕴雯在中国的境况。
何时拥有一批喜欢排球的老板愿意解囊组队,才有论证职业化的必要条件。在此之后,只要无法坚持到下一届奥运会或全运会,还会有退下来的国家队乃至地方队好手选择魏秋月、马蕴雯这条路,并受到人们质疑。没有人愿意被指无情,可是,谁又能理解无奈呢?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曾随队采访中国女排多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