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默契球的因果。
因为有了天津方面的迫切需求,同时他们又很好地抓住了赛事时机,很好迎合了辽足俱乐部方面的口味,最重要的是利用了比赛规则(双方俱乐部的话说是战略性调整),最后的到了这样的结果:天津保命,辽足要脸。只是这命保得苦点,这脸要的小点。
辽足俱乐部总经理黄雁表示:“作为这种安排,在我们俱乐部内部和我们教练组共同商定的结果来看,单从我们俱乐部利益和战略安排来看是合理的,但是通过这件事之后大家的反应,包括媒体和球迷,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和反思到,因为中超联赛是一个整体,中国足球环境也是一个整体,这样一个环境,需要每个俱乐部去克服自身困难去保证,来呵护这个环境。”
看来对待这样的因果,黄雁认识的还算可以的,只是天津方面不知如何做想?
保命,还是要保中超联赛这个大命;要脸,还是要中国职业足球道德的大脸。
为什么又是辽足?
为什么又是辽足?津辽默契球出来之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很多球队都打过默契球,可为什么会专提辽足呢?可能是辽足有前科吧,默契球踢得多,影响大吧。
最著名,最悠久的当属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那次,辽足是伴着“辽宁山东是一家,二比二平进前八”口号,携手山东兄弟晋级的。尽管气得上海队主教练王后军鼻子都歪了,气得袁伟民愤然辞去了足协主席职务,但最后处理结果也只能是取消辽宁和山东两队“精神文明奖”评选资格。
最丢人,最难看的是1998年辽宁队在甲B的那次,当时的辽宁队可以说是甲B无敌,他们早早地就确定了优势,升级甲A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年的联赛进入了收官阶段,辽宁队在客场2比4输给了成都五牛队,从双方的实力上来说,这场比赛的结果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结果。中国足协之后对于这场比赛进行了调查,认为双方是消极比赛,王洪礼和陈亦名的教练员证书同时被吊销,之后陈亦名在《足球之夜》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话成为了中国足坛的名言。笔者也在当年的《球报》头版头条编发了《丢人现眼升甲》的报道。
当然,还有为大连队保级和夺冠的几场鲜为人知的默契球,还有送深圳队升甲A的默契球。。。。。。。
可以说,辽足既有十连冠的光荣历史,也有打默契球的“悠久传统”。在这样的悠久传统里,辽足也曾是默契球的受害者。
一次是辽足第一次降级,辽足对青岛,四川对八一,两场比赛同时开赛,四川如愿胜八一,辽足降级。后来辽足俱乐部的人说,我们工作没做过人家,八一答应四川了。
一次是张引带的辽小虎甲A联赛最后一场对北京,获胜即可冠以中国凯泽斯劳滕,结果受到了北京队的强力阻击,未能如愿。后来,还是辽足俱乐部的人士跟笔者透露,我们的工作没做过人家。
不知道辽足在默契球里受伤,得到的是对默契球的痛恨?还是对默契球的重视?
现在的辽足尽管与当年的辽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难说默契球的基因不在辽足遗传。
不过,有一点是笔者了解的,这次津辽默契,全因上层的“战略部署和调整”,不能冤枉了教练和队员。
有队员就和我说:“我们赛前不长时间才知道外援都不上了,我们还挺惊喜呢,咱那些板凳终于有机会了”
至于马林,用他的话说是再准确不过了“俱乐部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就是执行。”
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教练没有一个愿意让球的,除非是重金诱惑或严重威胁。这两样马林怕都没遇到。
感谢马林,把辽足打造成了中超大仙队,不降级不夺冠,还有资本给俱乐部做战略调整。
为什么又是辽足,不光是基因问题,还有现在积分的小资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