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青会游泳比赛门票最抢手,即使是上午的预赛,南京奥体中心游泳馆都座无虚席。昨天是游泳比赛最后一天,记者在观众席遇到一位带一年级儿子看比赛的家长,与他的一番对话引起了记者的深思。
记者:“会让孩子学游泳吗?”
家长:“学可以,肯定不会让他当运动员。”
记者:“为什么?”
家长:“没前途,不是谁都能成为孙杨的,成不了孙杨,孩子就废掉了。”
记者:“你是担心孩子文化学习被落下,如果学习和训练能兼顾呢?”
家长:“那也不行,孩子太苦,舍不得。”
与家长的对话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家长不愿孩子走上专业体育的路,二是家长不愿让孩子吃太多苦。不愿让孩子走专业体育的路,这情有可原,毕竟专业体育是金字塔结构,一个孙杨成名的背后是无数默默训练的无名者。不过,担心孩子吃太多苦的心理却耐人寻味。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心底也希望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但真正需要孩子吃苦时,言行往往不再一致。
南京亚青会上,中国代表团高居金牌榜首;在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数也名列前茅,近几届亚运会更是一骑绝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内青少年的体质却持续下降,校园里的“眼镜”、“胖墩”逐年上升。数以百计的金牌,为什么改变不了人们的体育观念?这值得我们反思。
从这次亚青会可以看出,来自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都是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热爱体育运动,他们参赛的项目只是业余爱好,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校园体育明星。反观我们,拿金牌的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从小就开始封闭的专业训练,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从此割裂。退役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低、就业难,造成了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不好印象,这也让家长对竞技体育敬而远之。
竞技体育在不少国人眼中的形象不佳,也造成了许多家长和学校对体育的误解。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智育和体育不可偏废。但在国内,学校、家长往往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体育锻炼。随便问问身边的家长,即使在暑假,有多少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给孩子报的培训班中有多少是体育运动的?而在学校里,不仅难有体育明星,热爱体育运动的孩子往往也会被老师、同学、家长戴上有色眼镜另眼相看。
体育的本源在于强身健体,而团体项目能培养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体育运动是他们的百年传统,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也越来越重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亚青会的许多比赛门票免费发放到学校、社区,就是希望举办运动会来影响青少年,期待这场青春的盛会能帮助家长和青少年改变观念,从此热爱体育运动,而不是只看金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