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5日体育专电题:全运会的“钱景”
新华社记者李铮、卢羡婷、王恒志
对于职业体育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经济因素。虽然全运会的专业体制色彩和行政色彩都十分浓厚,但在“挣钱”方面,全运会也“毫不手软”。
记者从辽宁省有关方面获悉,十二运市场开发部共与25家企业签订赞助协议,签约总额9.3亿元,其中,现金4.2亿元。全运品牌价值已得到市场初步认可,但她能否像奥运会一样实现盈利,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任重道远。
从账面上来看,在签约9.3亿的赞助之后,辽宁全运会收支较为平衡。本届辽宁全运会的总运行经费是8亿元之内。单凭赞助这一项,基本解决了运行经费问题。
这都是建立在辽宁全运会“节俭办赛”的理念之下的。按照十二运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辽宁省副省长贺旻的说法,十二运会的运行经费最终确定在8亿元之内,比最初的预算削减了78%。
如果没有节俭,那么,全运会“赔钱”估计是不可避免。
按照一般大型运动会的收支情况,组织者的收入包括赞助、门票、电视转播、特许产品开发等几个大的方面,而支出除了运行费用之外还有场馆建设费用等。在中国举办的全运会这样的比赛,往往赞助成为了最大的资金来源。
继续以此类推,那么,前几届全运会的收支情况也不会乐观。
回顾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历史,1987年广东六运会有了雏形,八运会赞助合同是1亿元,此后全运会赞助合同纪录不断被刷新,从九运会的2亿元、十运会的4亿元、十一运超7亿,再到本届全运会现金加物资9.3亿,全运会的营销收入越来越多,但距离像奥运会一样形成固定的盈利模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还有很长距离。
回顾奥运会的历史,或许可以给全运会一点启迪。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奥运会成为了承办城市不堪忍受的重负。精明的尤伯罗斯将商业化运营带入奥运会,很快奥运会又成为了全球瞩目的香饽饽和金娃娃。
对比奥运会,全运会在其商业模式方面,受制于各种条件限制,总体上不是那么圆满,那么其对赞助的要求就越发重要。
单独就本届全运会而言,十二运有12家合作伙伴,分别是特步(中国)有限公司、鞍钢集团、辽宁岭秀山矿泉饮品公司、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华晨汽车集团、本钢集团、沈阳远大。每个合作伙伴的签约金额是6000万元。
分析这些赞助商,相对比较单一,辽宁本地企业占了一半。其中最奇怪的是,三大通信运营商居然同时出现,这在讲究“唯一性、排他性”的比赛赞助中,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知名运动队运营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十二运沈阳赛区总督导刘清早说,首先,全运会应该构建完整的全运品牌,建立完整的全运会知识产权体系。其次,全运会应有全国的、长期性的市场开发计划。目前每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都是从零做起,仅由举办地政府承担风险和收益,这是与奥运会的最大差距。此外,与全运会的有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国家还没有颁布全运会特殊标志使用条例,导致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得不够,侵权事件屡禁不止,执法依据仍显不足。
据了解,前全运会市场开发都是由组委会授权市场开发部,市场开发部下属成立一个全运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来运作。刘清早表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
对此,刘清早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主办方承担全运会管理权,全国体育总会作为社团组织承担全运会市场开发权,将管理权和市场开发权剥离,将更好促进全运会发展。(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