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卢羽晨、周凯、朱翃
橄榄球和高尔夫球是幸运的,里约奥运会上它们将进入奥运大家庭;于是,“顺理成章”,它们因为“入奥”登上全运舞台。
自“入奥”以来,“重大机遇”、“发展”成为这两个项目“挂在嘴边”的词儿,两个项目也确实得到很多实在的支持,然而要看到的是,入奥对项目发展会有促进,但把一个项目的兴衰全寄托在奥运、全运上显然不靠谱,在中国,“校园”橄榄球和“职业”高尔夫发展的路径截然不同。
橄榄球:从校园到“精英”
本次全运会,是橄榄球首次登上全运舞台。然而“9·3”这一天,却将成为永远刻在中国橄榄球人心口上的一道伤痕。在北京橄榄球男队无缘冠军后,北京女队在决赛0:15落后时因对裁判判罚不满,以抱团围站的方式完成了比赛。
北京女队输了。输给了对手,更输给了自己,输的“更多”的恐怕是入奥后中国橄榄球的发展思路。
中国橄榄球本是一项校园运动,上世纪90年代首支球队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1997年成立的国家集训队,是当时国内唯一全部由大学生组成的国字号队伍。从诞生起,就有普及差、条件差、资金少、比赛少等先天不足的毛病,当时很多教练、运动员没有编制没有固定工资;由于医疗后勤保障条件差、橄榄球身体对抗强,训练场地多是校园足球场的沙子地、硬土操场,“训练完就是一腿血”的情况比比皆是。
橄榄球入奥,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也决定,要集中精力走精英路线。
何谓“精英路线”?严格来说,就是从经费、选材、训练等各方面均以英式7人制橄榄球为首要保障,走的是由各地方队选派人才到国家队的专业队路线,同时逐渐引入英式7人制橄榄球的国际赛事。
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各地纷纷积极组队,国家队也正式成立,然而其他形式的橄榄球运动仍处于“冰封”状态,至于更为重要的整体基础普及推广,也不在其重点考虑范围内。
此外,记者在采访国际橄榄球理事会(IRB)时了解到,对于中国内地的普及援助,IRB更多注重于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及赛事举办等,社会企业也鲜少顾及橄榄球这项运动的推广。
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青男队教练李杰认为,目前橄榄球在中国发展,缺的正是橄榄球文化和对这项运动的了解,因此,普及和推广就亟待主管部门下工夫。国家女队斐济籍教练奥西也表示,和短期成绩比起来,中国橄榄球运动目前最需要的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简单说就是要在青少年中更广泛地推广这一运动。
高尔夫:社会参与广 职业成本高
与橄榄球相比,高尔夫显得更为“幸运”。这个被目为“贵族运动”的项目在国内社会参与度更高,也有很多人走向真正的职业化之路——尽管这种发展模式的成本也同样不低。
小球管理中心主任张小宁介绍,高尔夫球以职业为重点。中国高尔夫球手培养主要依靠“四维一体”思路,即国家、集体、企业和家庭结合的多元体制。
一方面,现在很多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送孩子出国,学球学习两不误,但花费投入较大,有的动辄上百万人民币;另一方面,经过筛选成立国家集训队,解决出国参赛花费等详细事务,同时邀请高水平教练到训练基地,减少高水平球手的经济负担。国内派和海外派相互竞争,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张小宁说,高尔夫球手进入奥运会要看个人国际职业排名,全运会更多是把职业和业余最高水平的人集中起来打团体,主要目的是让高尔夫球手感受一下团体氛围,球手也能得到一些经验和锻炼,同时推动促进各协会、体育局和民间力量发展高尔夫运动。
“全国目前差不多有626个球场、300万高尔夫球人口,200多职业球员,有了全运会后,各省市抓了一批青少年队,”张小宁说,以前高尔夫球被定位成“贵族”运动,但其实就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应当回归运动本质,服务青少年。
贾军峰是一名职业球手。十多年前毕业去高尔夫球场应聘,他才逐渐开始从事高尔夫运动的。那时,他也不太了解高尔夫,后来越打越喜欢,甚至当上了教练,业余收入也都来源于高尔夫。他说,目前高尔夫在青少年中推广,主要还是靠家长带动。
年仅15岁的窦泽成说,父亲爱打高尔夫,受父亲影响,他也很喜欢这项运动,从7岁就开始接触高尔夫球,由于能锻炼身体、球场环境又好,也不用练习得很辛苦,所以对自己反而是种享受。
女球手卢月霞从1998年开始就成为职业球员,算是国内第二批职业球员。她表示高尔夫入奥之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来说更重视了,比赛、赞助商、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现在球场支持球员打球的还是比较少,公共球场太少,希望有更多的球场对球员和青少年优惠开放。
对于高尔夫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陕西队领队丁杰认为,像网球那样或是俱乐部形式都很好,同时也有企业赞助,同时,建一些公共平民化的高尔夫球场,才是最好的普及。(完)2013/09/09 19:51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