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申城球迷来说,“申花去哪儿”远比“爸爸去哪儿”更牵动人心。年末的这出“申花搬迁记”无疑令其球迷心寒,在这变幻无常的动荡中,中国足球正在丧失最宝贵的底蕴。
申花今年刚刚度过职业化弱冠之年,却碰到“外迁”这样的尴尬事儿。中国足球职业化20年以来,只有申花和国安顽强地存活下来。申花是上海的名片,可如今,却也想要换城市求生。
在欧洲足球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属地性很强,球场和球队名称作为最重要的品牌之一,绝不可轻易更换。但在中国足坛,却有太多球队为求生存如候鸟般迁徙,难以形成真正属于一座城市的足球文化。
过去20年间,许多俱乐部只能形成“风光几年”的低级别恶性循环,与口号中那“百年豪门”的愿景渐行渐远。没有对传统、对底蕴的敬畏,就会感叹20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愿扎根本土精耕细作,更不愿花费数十年去培育球迷、市场和文化。
归根结底,申花迁址折射出的还是中国足球投资环境不佳、市场运作不规范。
最近,微博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荷甲费因诺德的死忠球迷,身患癌症的最后一个请求就是再去心爱的球场看场球,为此球队开放新赛季首次训练,并且穿上了他最爱的绿色球衣,整个看台燃放烟花并高唱《you'll never walk alone》,最后这位球迷与球员依依惜别,场面感人,3天后他无憾而终。
这是足球的魅力,类似场景在中国有,但极少。比如3个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的国安球迷20年看了国安全部主场比赛,他们说不管国安第几都支持它。再比如,在今年中国和印尼的亚洲杯预选赛期间,西安球迷跪在球场卷帘门外集体看球,只可惜陕西唯一的职业队已搬去了贵州。
这些是寒冬中温暖中国足球的正能量,就算“最深爱的人伤我最深”,许多球迷依然不离不弃。如今中国足球纵有恒大称雄,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荣,与隔壁邻居无关。因此,球迷的支持更不能被任意挥霍。
搞职业足球,没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若只砸钱而忽视底蕴和情感,土豪终究只是土豪。申花去哪儿,中国足球职业化之路走向何方?值得深思。
□新华社记者 姬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