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练在给学员上课 |
选自《现代高尔夫竞技理念和实战应用》一文:可以毫不怀疑的讲,高尔夫的新的格局出现了……在基础理念上,平面挥杆理论的完整性变得更加随意,两大主流(掉杆头和半上杆)并存,“挤压式”击球成为职业球杆和半职业杆的触地模式,小肌肉定位把大批的球员轰进了健身房;最为复杂的延时击球理念有了最简单理论定位“反扣”和训练方法;两代人争论不休的坡度打法被“推打”概念取代;P杆与S杆之争、曲肘与不曲肘之战,被更随意的“端打”方式终结;关闭杆面的低切球使米克尔森公开赛上的OPEN表演成为小丑般的绝唱;腰肩分离的双球道控制以及肘线理念把做球变得异常简单;还有果岭上的点式推杆……
这篇文章是深圳高博会的讲演文章,当时正值阳江竞技训练营二期开始,文章的直接反映是报到学员完全看不懂,要不是作者就在他们的眼前,根本就是毫无感觉。但是仅仅三天之后,随着训练课程的深入,尤其是美国PGA现代竞技理念的植入,学员们顿悟了,再反过头来看这篇文章,一下子就像捅破一张纸那么简单容易:原来!
海南七仙岭冬训同样的故事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不是因为我写了这篇文章而刻意推销,而实在是这个主题就是我的训练主题。好在我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接受过我的训练的学员,这里包括清华、北大的部分学员,包括北体大、WPGA、大学联举办的全国高校高尔夫教师培训的学员,包括北京(亦庄、昌平、海定)等训练基地的学员,特别是我在北京玉泉山9号基地的最铁杆的学员。
看得懂自然就有了认同和理解:“挤压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在国内流行的“四套杆”理论(球具商最丑陋的推销理论),也使我们当中一大批“大爷”们不再坚定的认为“穷靠练,富靠换”。记得当初在玉泉山9号上课的球员,凡扛着所谓“初学杆”或者“富豪杆”都被我劝说换成了刀背和准刀背。那时的说服非常简单:上我的课就必须换杆!没商量。(事实上也不是这么武断,要有很多故事要讲)。在阳江训练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来参训的“体系学员”基本上都是MB或者CB、AP2款,而“非体系学员”用杆较杂,绝对不是杆不好,而是“太好打”,训练中阳江球场狭窄的球道和无时无刻的乱风使那些又高又飘的球完全没有了目标,而刀背打出的急速的冲击弹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常规的“上挑式击球”和“挤压式击球”的根本区别,这个时候,你不用在跟他讲什么道理,他已经知道要学“挤压式”了。
怎么挤压:左肩定位---3/4反扣上杆---左肩拉右胯下杆启动---肩腰分离控制---蹬腿、送腰、留头、下肩、贴肘---触球一点方向的推杆---指向目标线。这就是挤压式击球,也是现今“推打”的基础点。有了这个顺序,剩下来的就是肌肉记忆的培养了。
高尔夫的技术是一个天天变化着感觉的东西,很多时候连你自己都在不停的否定着自己,往往身边的朋友一句话都会否定了你,特别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目前在国内练习场学球的人们多数学到的是技术而非体系,因为连教你的教练员都没有体系概念),一个打了十年球的人,各种技术都接触了,对的,不对的,适用自己的,不适用自己的,像一颗茂密的大树,许多枝干未必有用,还会争吃养分。于是,体系的概念就变得异常有用:砍掉没有的枝桠,保留着最完美的树形。
(作者:吴建国,美国PGA职业教练,专栏作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