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9日)上午,市体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了下一阶段体育协会改革、竞技体育职业化、体育竞赛及市运会举办的各项重点。会上还公布了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为“满意”。
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毓毅发布2014年上海体育改革推进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市体育局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陈一平主持发布会,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专题发布《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戴健对300指数公告作专家解读。
今年,是上海体育创新转型发展的改革年、管理年、培训年,形成了“18125”的重点工作目标,并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进和落实各项任务。
其中,“1”特指制定推行一个上海体育改革总体方案。市体育局目前正在制定2014年至2020年的改革方案,预计在6月底初步定稿。方案将突出“五个围绕、五个促进、十个化”,即:竞技体育围绕奥运目标,促进项目的职业化、社会化;群众体育围绕市民体质,促进活动的专项化、生活化;体育赛事围绕管办分离,促进办赛的市场化、国际化;人才培育围绕德才兼备,促进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强化管理围绕夯实基础,促进落实的精细化、科学化。
市体育局以群众体育赛事为平台,大力培育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在激发协会活力、增强协会动力、提高协会能力上,找到了探索创新的突破口。下阶段,群众体育工作将加大对重点体育项目协会的扶持力度,实施对协会办赛全程跟踪的效益评估方案,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与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有机结合,继续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竞技体育方面,针对三大球的问题和不足,市体育局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男足、男篮职业俱乐部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加快推进男女排、女足、女篮运动队职业化。自东浩女排俱乐部成立后,市体育局还在积极挖潜寻找男排、女足、女篮俱乐部组建的合作单位或企业,尽快完成三支队伍的职业化。
体育竞赛方面,管办分离后,久事、东亚和东浩兰生都将以市场化运作来举办新赛事或是创新传统赛事。久事赛事公司正在全力冲刺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的各项组织保障工作。东亚集团首次承担的跳水世界杯赛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比赛将以亲民票价,为上海市民提供现场欣赏世界级跳水健儿英姿的机会,还将与市民体育大联赛跳水比赛互动,与青少年跳水活动结合配套展示。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正在计划筹建上海路跑协会,将“上马”品牌延伸。据悉,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参赛规模有望扩充至38000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为10公里项目);报名工作将于9月上旬启动,主要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并将首次开通官方微信号,通过移动终端完成报名程序。本次报名还将设立绿色通道:对于2013年全半程比赛成绩良好的参赛者可以经绿色通道直接报名。
改革后的市运会将面向青少年群体,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主办,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共同参与。举办市运会不仅关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而且新增以普通学生为参赛对象的“球类小达人”和“小铁人三项”,以及学校体育课展评等赛事和活动。在做好第15届市运会筹办工作的同时,体教两家将联手,重点抓体育课和青少年课外锻炼质量。譬如,开展体育活动配送,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培养青少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推进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公益开放等。目前,已有包括东方体育中心、上海市体育宫等6家市属体育场馆安装了中小学电子学籍卡,下阶段,将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市属和区县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优惠开放,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
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指数”)从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方面对本市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共有36个量化指标,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7个指标系首次纳入。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综合指数为250分,其中,“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90分,“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81分,分别比去年增加了3分和5分,均处于绿色“满意”区域;“运动参与”发展指数较去年有明显提升,得分为79分,比去年增加18分,处于蓝色的“比较满意”区域。
“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中,“政府主导”、“财政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和“市民满意度”四个二级指标均位于“满意”区域,其中“财政经费投入”指标由上年的“比较满意”提升为“满意”。2013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加大投入,本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606949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0m2(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全年新建72条百姓健身步道、27个百姓健身房和8个百姓游泳池,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率为86.6%。87.6%的居民住所与健身设施的路程在30分钟以内,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于健身环境满意度达到90.6%。
“运动参与”发展指数飙升18分,得益于“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和“科学健身指导”指标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由上年的“一般”跃升至“满意”。2013年,市和区县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6065场(次),较2012年增加11.9%,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市民体育大联赛的各项赛事是最为热门的项目。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催生了体育社团的发展,2013年,本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918个,体育健身团队23813支,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39.3支,较2012年增长69.3%;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163名,占常住人口的1.94‰。在所有团队中,数量排名前10位的健身项目类别分别是广场舞(含排舞)、篮球、健身操、太极拳、羽毛球、广播操、乒乓球、木兰拳、棋类和跑步(含步行),健身操舞类项目最受市民欢迎。
从这两年发布的“300指数”评估结果和趋势来看,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否顺应社会期待,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大众对体育工作的口碑。在“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调查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是“场地设施硬件”及“场地设施分布”,分别为92.3%和90.5%,比上年(分别为90.2%和88.7%)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试点“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7个区中,满意度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增幅比其他区县高2.3%,显示出“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对有效改善本市体育设施布局合理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在“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中,“体质测试服务网络”由2012年的“一般”上升为“满意”。2013年全市实现了17个区(县)一级的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新建普陀、闸北、黄浦、奉贤、长宁、金山区6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各级市民体质监测站点全年共为107603名市民进行体质测试服务,受测市民中体质达标率为95.5%。
在体质健康发展指数的监测下,体质达标的情况受到普遍重视,体质研究和运动干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持稳定,综合评价达标率为89.2%,其中小学为92.1%,初中为86.1%,高中为84.4%,小学、初中与上年持平,高中低于上年1.1个百分点;优良率为64.2%,其中小学为67.3%,初中为63.0%,高中为54.3%,小学、初中与上年持平,高中低于上年1.2个百分点。
评估结果预测,未来上海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呈现出体育社会性、公众自发性、布局均衡性的特点;推进部门联动,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也将成为一大热点。体育社会组织将在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民健身中心将成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热点;路跑、球类、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健身操舞等市民参与度高的群体项目将会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将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推进。
(来源: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