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又和我们亲密接触了。世界杯之所以如此火热,是因为它明确地表达了体育的内涵:快乐、参与、向上、健康。几乎每次的世界杯足球赛或其他盛大体育赛事之后,都能掀起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热潮。那么,到底太原市有多少居民可以幸福地在社区里享受到基本体育设施?有多少社区能为居民提供舒活筋骨的空间?6月16日至19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体育设施项目单一
每天清晨,家住迎泽区柳巷街办铁匠巷社区的宁松华会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穿上运动装走到社区居委会前的空地上健身。原来,铁匠巷社区的健身器材就安装在这里,包括漫步机、单双杠、转腰器等,能满足中老年人的基本健身需求。宁松华介绍,他今年已经78岁了,对于强度大的健身项目很吃力,社区的这些健身器材就非常适合他。与铁匠巷社区一样,庙前街办的南海街二社区、海边街社区等几个社区,健身器材也都安装在居委会前,方便居民寻找。但是居民想要打乒乓球、篮球等,恐怕要失望了。
在记者走访的柳巷街办和庙前街办的社区中,基本的健身器材都安装得比较完善,但是存在数量少、项目单一的情况,符合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对运动项目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体育爱好者强身健体的需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健身器材的趣味性和对抗性不够强,很难吸引他们参与进来。针对这种情况,铁匠巷社区主任雷俊凤坦言:“社区处于市中心,用地紧张,建设篮球场等是不太现实的。”
对于用地紧张和增加更适合年轻人的健身设施之间的矛盾,家住南海街二社区南海东街北一巷的居民程耀祖提出,每个社区都建篮球场等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采取在若干个密集的社区附近建一个篮球场,让周围社区共享。另外,为了避免出现球场扰民的问题,在建设前就应该规划好球场的位置和大小。
想打球地方真难找
“要说社区体育运动方面,我觉得应当多开辟些大型运动场所,比如足球场、篮球场之类的,让我们有地方运动打球。”说到社区体育运动设施时,万柏林区和泽苑社区居民陈子涵说。
从小学开始,陈子涵一直喜欢打篮球,进入初中后更因为身高的增长而对篮球越发感兴趣。“现在初中、高中生的课业本身就很重,平时能痛快打球的机会很少,只有放暑假的几天能和同学们打一打,可场地却成了问题。”陈子涵说,在他家周围一块适合打篮球的场地都没有,而放假了学校的场地也没法用,想打球,他和同学只能骑自行车跑到太原理工大学的篮球场玩。尽管这里有好几块标准场地,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往往需要很早来占场地,就这样都不能保证每次来都能打成。“我家所居住的小区有十几栋楼,周围还有三四个规模差不多的小区,可这些小区里不要说篮球场,我爷爷他们想玩的门球场都没有。”陈子涵表示,现在不管大人小孩都很重视运动,尤其是集体运动,但场地的缺乏使得很多运动无法开展,所以对场地要求不高的广场舞才会如此流行。
老社区健身器材损毁严重
作为老城区内的社区,尖草坪区红楼社区的居民多为老年人,锻炼身体不能选择跑步、球类等剧烈运动,社区内的健身器材运动量适宜、方便安全,很适合老人们锻炼使用。可是由于红楼社区多为开放式的老式小区,露天的健身器材损毁严重,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一些健身器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居民只能无奈选择去附近医院的花园内进行晨练。
红楼社区主任刘杰告诉记者,社区内共有健身器材场地9处,安装之初这些健身器材还完备,每天都有老人在锻炼,可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健身器材出现陈旧、损坏情况,更有甚者有几处健身设施被人为盗窃,只剩下光秃秃的地桩,虽然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由于该社区多为开放式小区组成,人员情况复杂,至今也没有破案。
在红楼社区,记者看到还在继续使用的健身器材只剩下仰卧起坐器、单双杠等固定器材,而划船器、固定单车等活动器材已经严重破损,只有孤零零的架子摆在场地中。这些残破的健身器材,不但失去了体育锻炼的作用,裸露的金属地桩、锈蚀的部件,还给居民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不少居民表示,由于健身器材残缺严重,附近医院的小花园成了他们最后的健身场所,可毕竟在医院里,大量居民涌入健身,势必会对病患休息造成影响。不少居民表示:“赶快给我们配备新的健身器材吧。”
居民的“露天健身房”
尖草坪区兴华西社区的健身设施,大部分集中在社区内一处街心花园内,别看种类不算多,可每天早上这里健身锻炼的居民还是会排队等候器材,这里俨然就成了一处“露天健身房”。
兴华西社区王莉介绍,由于健身器材集中,场地较为宽敞,居民们每天早上都会聚集在这里锻炼身体,对于器材的利用率也很高。虽然有些器材出现了老化、损坏,可总会被热心居民修整好。因为不少居民锻炼身体主要依赖社区健身器材,出现损坏也就影响了自身的锻炼效果。
在兴华西社区记者看到,居民除了利用已有的健身器材锻炼外,还会在附近空地进行羽毛球、毽子等运动,而有的爱好器乐的居民,在早上晨练之余还会为其他居民演奏一曲。正在演奏的尹贵斌说:“我自己来运动运动出出汗,再给邻居们吹段唢呐鼓鼓劲。”
安装设备场地有限
“社区室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缺少健身设备,居民文化生活匮乏……”6月19日,在杏花岭区金刚堰东社区的群众意见本上,记者发现类似这样的建议有5条左右。
金刚堰东社区主任赵玉霜介绍,金刚堰小区有东、西两个社区,共67栋楼。目前仅金刚堰西社区有三套健身器材,安装了太空漫步机、多功能训练器、太极揉推器等组合健身器材,这些健身设备可以满足居民简单的健身需求,但对于想打球的居民来说远远不够。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桃园二巷北社区等几个社区,因为场地有限没有安装健身器材,更别提类似篮球场、羽毛球场或门球场等大型体育活动场所。“文体局要免费给社区提供健身器材,但是咱们社区根本没有地方安放。”桃园二巷北社区主任赵泽坤坦言。
需求、现状不成正比
不少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和场地存在意见,太原市体育局何副局长表示,太原市体育局将在职责范围内加大投入,满足广大市民的运动健身需求。“现在居民越来越重视运动,重视养生健身活动,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但居民的需求和体育健身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发展不成正比也是现实,也是我们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何副局长表示,近年来,太原市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在农村5个全覆盖工程中就有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在各个社区,也加大了健身路径(即安装在各个小区的成套健身器材)覆盖的进度。截至目前,除新成立的社区外,所有的社区和村庄均安装了健身路径,现正在向小区一级普及。对于居民大型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门球等体育健身项目的需求,各级政府和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也加大了投入,今年各区都有运动场所建设项目开工,以满足居民需求。
社区体育设施有指标
作为和居民生活结合紧密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很多人“天天见、天天用”,但却并不见得了解它们的达标情况。对此,记者专门查阅了相关文件。
2008年出台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指出,居民享受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国家赋予的基本权利,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棋牌、台球、器械健身、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必须在城市规划中落实,因此不管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建,都应当纳入居住区规划或其他详细规划。
而从2005年11月起施行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下简称《指标》),也对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做出了明确限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人均室外用地面积不得低于0.3平方米,人均室内建筑面积不得低于0.1平方米。同时,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指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在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上,也有不同的规定。如每1000到3000人,其室外用地面积应为650到950平方米,室内建筑面积应为170到280平方米。此外,针对旧区改建中的体育设施建设面积,虽然《指标》表示可以酌情降低,但也指出,不得低于相应规定面积的70%。
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划分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即居住区:人口为3万至5万人或者户数为1万至1.6万户;小区:人口为1万至1.5万人或者户数为3000至5000户;组团:人口为1000至3000人或者户数为300至1000户。其中,小区是最为常见的居住区,在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中,应当具备一套基本的体育设施。以此为标准,3万至5万人的居住区应当具备三套基本规模的体育设施,并且应该增加排球等不经常开展的项目,提高其中一套设施的场地标准以备社区运动会等使用。
本报记者
见习记者何光晖/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