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高尔夫业界要求增加比赛、给球员提供更多参赛机会的呼声从未间断过。然而,随着赛事的逐渐增加,一个比赛事少更棘手的问题又渐渐凸现:当两个或更多的赛事撞期时,球员的分流又对赛事自身的规模和水平带来影响。国内球员的总人数和国内赛事的总场次是否匹配?究竟是赛事少球员多,还是赛事多球员少?
赛事撞期,至少一方受影响
对于国内部分业余选手来说,7月下旬是个选择的季节:A、去美国参加Callaway青少年世锦赛等比赛;B、去辽阳参加希望赛;C、去昆明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D、留在省市队集训。
今年是全国青少年赛20周年,但参赛球员的阵容算不上“豪华”,因为至少有三四十名国内顶尖的青少年选手正在美国参赛和学球,其中参加Callaw ay世锦赛的就有32人。
8岁的周子勤上周没有像去年暑假那样出现在昆明,选择美国之旅的周妈妈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原计划是要去昆明的,今年他很有希望取得好名次,但是年初我们得到了世锦赛参赛资格,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了,像周子勤这样如果不来美国就一定会去昆明的孩子应该有十几个。”
球员被分流的全国青少年赛同时也“误伤”了另一个同期举行的赛事———希望赛辽阳站,在昆明的选手阵容中,有近25人也是希望赛选手,其中金博、刘子威等多名选手还是希望赛常客。100多人是一场高尔夫赛事理想的参赛人数,但希望赛辽阳站只有71人。
类似的“误伤”也曾发生在5月下旬,希望赛西安站和女子中巡赛青岛站、尼克劳斯青少年赛撞期,不少希望赛明星球手被分流到后两个赛事,球员阵容同样受到影响,女球员人数不到20人。
遭遇撞期,赛事只能比拼各自的吸引力。15岁的韩雨廷已经是第9次参加希望赛,在他看来,业余赛是比青少年赛更好的平台,“希望赛是业余赛事中办得比较好的,球场选择、硬件设施等都挺好,而且对18岁以下的选手免收参赛费。”同为15岁的尹峰儒表示,业余赛上打得好的选手更多一些,“我认识的几个青少年选手本周都来希望赛了。”
除了赛事自身的吸引力,赛场交通也是球员选择比赛的因素之一。然而,赛事主办方对于承办球场却没有太多的选择。一位球场负责人道出了实情:“现在真的是没人敢接比赛,一接比赛就有麻烦,这是行业内大多数人避讳的事情,现在大家宁可关起门来,也不愿意承办赛事搞宣传。”
在今年美巡中国赛出现之前,男子职业选手一直被认为是参赛机会最少的,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巡中国赛广州站上不满判罚的苏东扬言要让他父亲承办的中锦赛“每站都和美巡中国赛撞期”,虽然这是一句气话,但也说明,一旦两个赛事撞期,赛事的一方或者双方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国内并没有足够多的职业选手。
小球中心:赛事总量还是不够多
“我们每年都在调整赛程,尽量让赛事不重叠,”小球中心副主任王立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的球员分流,我看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王立伟认为,从赛事结构来看,赛事的总量还是不够多,“青少年赛事应该分区域,让赛事基数更大,这样选手可以各取所需就近参赛,一个赛事不一定要集中所有的选手,因为跨地域参赛也造成参赛成本高,不利于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现在有些省市还没有自己的青少年赛事,所以说赛事还是不够多。至于更高层次的比赛,就按选手的排名参赛,让高水平的选手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会合。”
“国内球员的基数,男子要大于女子,整体上比前几年有所改善。业余赛事只要不重叠,选手很可能报不上名。如果希望赛和全国青少年赛不撞期,那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打不上比赛,这是现实,所以我们还要逐渐增加比赛。如果同一周有三个比赛,那球员分流太厉害,合理性不够,如果有两个比赛,影响并不是很大。随着将来业余选手越来越多,按年龄按级别区分会更细化,让赛事公司和参赛球员有更多的选择性。赛事要回归于本质,能满足不同需求就是好的。”王立伟说。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业余赛事应该有严格的分级制度,达到一定积分就参加相应级别的赛事,这样也能避免某些急功近利的家长让孩子越级参赛或过早参加职业赛。 南都记者 顾晨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