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年末,每到这个时候,搜狐体育每一位记者都要写这样一篇手记,来梳理这一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为篮球记者,我的每一年都从CBA开始,以CBA终结,夏秋两季则与中国男女篮的一系列备战、热身赛、重要赛事为伴。年初的CBA总决赛打得惊心动魄,夏秋之际的亚运会更是这一年最重要的亚洲体育盛会,但我在我的这篇年终手记里不想说这些,我想说女篮。
9月26日到10月5日的这段时间,亚运会同时段,我被派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报道中国女篮所参加的第17届女篮世锦赛,这也由此成为我个人在2014年的所亲历的最重大赛事。只可惜,尽管女篮姑娘们取得了这一年中国三大球的最好成绩,尽管她们的付出相比其他运动项目一点不少,但依然只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依然得不到与男篮哪怕层级相近的关注,这也成为这一年我心中解不开的结。
相比于中国男篮,中国女篮更早完成了新老交替,她们以一个几乎全新的阵容在2013年锦赛上拿到第三名,虽然无缘亚洲冠军,但保住了来年的世锦赛席位。2014年备战周期,中国女篮的阵容再次进行了微调,最后一名老将陈楠退役,球队实现了彻底的年轻化,主教练汤姆-马赫就带着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球队开始了世锦赛的征程。小组赛阶段,中国女篮胜安哥拉、负美国与塞尔维亚,背负着小组第三的巨大压力,却在淘汰赛逆转取胜C组第二白俄罗斯队挺进八强,此后虽然没能战胜世界排名第六的西班牙队,却在5-8名排位赛中成功复仇塞尔维亚,最终收获世锦赛第6名。这个成绩,是1994年之后,20年来中国女篮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也是亚运会三大球全面溃败的同一时间段,中国大球项目传出的最好消息,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她们呢?
女篮的关注度低,首先来自于媒体的态度。2013年在泰国曼谷举办的女篮亚锦赛,是亚洲最高级别的女篮赛事,日本、韩国等强队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参赛,我也有幸亲赴现场报道,但是除了我之外,来到曼谷报道中国女篮的中国媒体,就只有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小规模报道组、两位图片社摄影师、一位新华社驻香港记者,以及一位新华社摄影师,仅此而已。一年后的土耳其世锦赛,情况也没有改变,除了我和我的一位同事之外,一个央视5人报道组、一位几乎没跑过体育的新华社驻埃及分社摄影师、一位新华社常驻土耳其的记者,就成了仅有的中国女篮随队媒体。诚然,与世锦赛同时进行的仁川亚运会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力量,同时也占据了绝大部分体育受众的关注度,但媒体对于女篮项目的轻视态度,是不可否认的。
对于一个体育项目、一个联赛而言,电视直播是最重要的推广手段,除了能提高受众对赛事的了解程度,进而提升关注度之外,更能激发一系列附属的商业价值。说白了,有了稳定的电视直播,才有广告和冠名的跟进,才有更多资金的注入(看一看这几年央视对某些小众且不适合在中国推广的运动项目连篇累牍的直播,进而硬生生催生关注度,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女篮世锦赛期间,央视对中国女篮比赛的播出,绝大多数要么是在深夜录播,要么是在5+频道直播。除了国家队比赛之外,我们对于WCBA(女篮职业联赛)的电视直播力度又有多大?没人能看到的比赛,又有多少商业价值可言?中篮公司与一些地方篮球俱乐部高层曾一起前往韩国考察那里的女篮联赛,“几乎每一轮的每一场比赛全部都有电视直播,球迷关注度非常高,而且相关的周边产品开发也很发达,球迷纪念品很多都走可爱路线,以吸引更多女性球迷和少年篮球爱好者,在这些方面,韩国做得确实好。”一位此行的相关人员曾这样告诉笔者。
女篮的关注度低,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分不开的,一个体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也会受到它自身的发展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可持续、是否职业化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女篮职业联赛,距离真正的“职业”,还远得很。选材途径,多数俱乐部还依然固守传统的“专业体系”,一个女孩子由于先天身体条件出众,小时候就被专业体校选中,进而接受专业训练,进入专业队,而这个专业队,既要打所谓职业的联赛,又要与全运会等地方体育利益牢牢挂钩。像北京队邵婷这样,以普通考生身份考入大学、既学习成绩优异又在大学联赛中大杀四方,然后从大学联赛直接跳入职业队、国家队的例子,实在是凤毛麟角。什么时候,当“邵婷模式”成为职业联赛选材的常态,我们才真的离“职业”不远了。
当然,女篮的“不职业”,还不只是“入门”。当你怀揣梦想走进女篮职业俱乐部的时候,发现大家的普遍收入只有一个月几千块钱,好的也不过上万,再看看男篮职业球员动辄几十万、一百多万的年薪,而你的泪水汗水流得不比他们少的时候,你的心态会不会发生改变?当你征战多年,准备退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除了篮球之外再无一技之长;这些年钱挣的不多,还落下了一身伤病,年龄大了,再也打不动了的时候,却没了未来,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也投身于这项运动?当这项运动本身的参与者都失去了健康积极的心态,又如何奢求全社会的积极关注?
其实,女篮并不缺乏观赏性,正相反,与大开大阖、激烈碰撞的男篮不同,女篮比赛有着自己独有的小巧细腻、技术性强、以柔克刚的特点,而且由于女篮比赛的偶然因素更多,逆转翻盘、以弱胜强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都是女篮相比于男篮“更好看”的地方。写到这里,我想举个例子的时候,就又想起了在伊斯坦布尔一见如故的新华社埃及分社摄影记者崔新钰。作为一个经历过各种国际时事新闻现场、汽车后备箱里常备防弹衣的大通讯社记者,崔新钰老师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大场面的人,但他几乎从没有跑过体育赛事,此前更没有近距离看过中国女篮的比赛,然而在伊斯坦布尔,小组赛还没结束,他就成了中国女篮彻头彻尾的粉丝。每天,他比谁去赛场都早;每场比赛,在场边拍摄的他比谁都情绪激动,就像个普通球迷一样,没事了就拉着我打听女篮的各种消息。是的,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从几乎完全不了解,转变为狂热粉丝的全过程,“这些姑娘们太可爱,这支球队太让人感动”,在土耳其的时候,他常这样对我说。
“这就是中国女篮精神的力量吧,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被深深打动;这就是草根生长的力量吧,让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都被深深震撼。”这句话,是我在土耳其写的最后一篇稿子里,提到崔新钰老师时所写下的,现在请允许我再写一次。
以上林林总总,其实都是在我内心郁郁、为女篮鸣不平的时候,胡思乱想的一些东西,也谈不到什么呼吁,因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是一个记者,我走进新闻现场,我记录所闻所见,我把这份记录忠实地呈现于受众。然而,让我心结难解的是,我明明身处在那样一条激荡昂扬的湍流之中,却听不到汹涌的涛声;我明明扯开了喉咙想要大声喝彩,却发不出清越的鸣啸。我经历了,看到了,被感动被震撼了,那一道惊雷炸响了,却寂寥无声,我不喜欢这样。(搜狐体育 吕忠怿 于2014年冬至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