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1月6日体育专电题:何振梁的忧虑和希望
新华社记者王子江
“如果中国体育继续走原来的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培养体育机器,不是我们的目的。”
这些话,是1998年上海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何振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的。
16年过去,言犹在耳。
何振梁去世后,人们缅怀他作为“奥林匹克外交家”或者“奥林匹克老人”作出的贡献,但记者对那次专访中何振梁表现出的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忧虑,印象更加深刻。
他当时还是国际奥委会的执委和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老人在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酒店房间里接受采访。因为是中学生运动会,何振梁更关心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他不希望那一代的青少年走原来中国运动员的老路,他期望体育成为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希望未来的中国运动员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他说:“体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的趋势,人们已经看到体育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格,而且对他们性格和意志的培养,组织纪律的形成,都起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认为,中国独生子女更应该通过体育的竞争,培养集体主义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千万不要把体育简单归结为金牌和胜负,一个人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要让青少年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谈到当时中国体育的现状,他认为,运动员过早脱离正常的文化学习进行专业训练,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也因为这些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缺乏文化的修养,很多人到了一定程度水平再也不能提高,因为他们视野太窄,接受能力太差。即使他们以后当了教练,也很难培养出好的选手。
他说:“必须创造出既保证文化学习,又要保证训练的良好机制。必须保证所有运动员接受9年义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初中毕业。”他同时强调,国家应该为运动员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但最重要的是,运动员在训练期间不要放弃学习,因为“训练和学习并不排斥,相反却能互相促进”。
那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中国运动员取得的金牌数创下历史之最,但显然何振梁更关心这些孩子的未来,他反复强调青少年运动员不要只盯着金牌。
《不要只盯着金牌》,也成为那次专访的标题。
北京奥运会后,社会上关于反思中国体育发展之路的呼声渐高。2010年4月,何振梁来到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在看望正在封闭集训的中国女乒和一些青少年选手时再次强调:“没有什么比青年人喜爱体育更让人高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
去年11月底,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上中央领导对校园足球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一个多月后,何振梁驾鹤西去。
1998年10月17日,我与上海分社记者张建松一同参加了专访,那时我们都刚刚参加工作,感觉只是记录下何振梁说过的每句话,可这些话,直到今天看来,也没有一句是过时的。(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