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赶到昆仑饭店准备参加足协的发布会,遇到几位熟悉的同行,大家见面后的第一感慨居然是:终于完了!
从一个月前,这个荷兰人斜刺里杀出,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到今天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在昆仑的大堂,阿里·汉是我们过去30天里最感兴趣的人物。关于他的各类新闻、旧闻不绝于耳,可是当他真的以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我依然不认识他、不熟悉他,更不了解他。
他还是那个陌生的阿里·汉。
我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他。我想到了当年的米卢,他其实更喜欢别人叫他博拉,但比他更执拗的我们硬生生的逼着他接受了“米卢”的称谓。今天,这样的事还会继续发生吗?
所以,我不问他的感受,不问他的战术,也不问他的年薪。我只想听听他的意见,哈恩和汉,他更喜欢哪一个?也许是翻译在很短的时间里,无法向他解释哈恩和汉在汉语里的区别,也许是他的思维根本就无法理解这中间有什么不同,在他的嘴里我们听到了所答非所问的回答。后来有一位荷兰女士试图向他解释的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上还是一片茫然。于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居然到会议结束也没有得到公认的答案。按新华社对外国人的标准译名,应该译作“阿里·哈恩”,但既然中国足协希望媒体统一叫他的习惯称谓“阿里·汉”,而且“汉”字本身有着特殊的含义,那么就叫他为阿里·汉吧。
昨天的发布会,记者们的表现并不踊跃,举手要求提问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少很多。我想可能大家的感觉和我多少有相似之处。心头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而起。于是,大家的提问也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什么系统。
等到会散了,这位米卢的接班人依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偏偏新浪的朋友打电话询问我的第一感受,还真难住了我。犹豫之际,才猛然醒悟,何必那么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呢?那也许不过是浮在意识之上最表层的东西,根本经不住任何的考验。
相信“汉”也好,怀疑“汉”也好,我们都没有真凭实据。没有带过国家队的人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者如雅凯,失败者如萨基。没有在亚洲执教过,同样也不是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希丁克执教韩国队时,不也是第一次来亚洲吗?
当一个陌生人陡然出现的时候,也许最大的忌讳就是轻易地给他一个评价,然后让他背着你不负责任随意扔出的包袱艰难度日。接触、了解、分析然后归纳,没有这样一个必然的过程,谁眼里的“汉”,都不是一个准确的“汉”。
在发布会上我注意到,尽管秩序还是有点混乱,但中国的记者正在试图让一切都显得很规范。这或许就是从米卢时代到阿里·汉的到来,我们表现出的某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