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个甲A足球俱乐部出卖冠名权,这在当今中国职业足球早已司空见惯,如北京国安改叫北京现代汽车,深圳平安改叫深圳健力宝,纯属广告性质,正如今年甲A联赛冠名“西门子”一样。然而,辽足冠名“北京三元”却引起轩然大波。辽足俱乐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连球员的“北京三元”球衣都披上身,但辽宁体育局不干了,要来京与辽足俱乐部讨说法,甚至采取其他手段。这可能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俱乐部内部的首次“冠名”权纠纷。 转自搜狐 辽足俱乐部是股份制,其资产不是曹国俊一人的,其还有辽宁体育局的股份。怎么回事?这要从中国足球职业化初创说起。中国足球是第一个走向市场的竞技体育项目。原来是专业足球,也就是省市足球队全部由地方财政出钱,搞职业足球,即是把足球队推向社会市场,从由国家出钱变为由社会出钱、具备造血功能。然而,经营一支足球队谈何容易?当时社会上有钱个人有多少,也就是说私企老板有那资金实力吗?然而,好像在一夜间,众多省市专业足球队就变成某某俱乐部足球队了,快得惊人。怎么一夜间社会就出现如此多的亿万富翁,原来各省市的大型国有企业纷纷接手本地足球队了,如北京的中信国安、首钢,上海的申花等等。其实,当时要找国有企业接队并不是件容易事,可上面要尽快把专业足球队改成职业队,于是各省市纷纷给予优惠政策,有的象征性地收“三瓜两枣”的钱,有的索性无偿奉送。要知道,当时接手球队对国企也不是“香饽饽儿”,谁都清楚,职业足球风险巨大,花销很大,可靠联赛的门票及广告收入微乎其微。也有特殊的,这就是辽足(还有广州足球队)。由于辽足早已让企业资金赞助介入足球,他们颇有市场经济意识,我可不把整支球队无偿给你,因为这些专业足球队员都是国家花钱从业余体校、专业队培养出来的,他们都有身价,这就是钱。体育局(那时叫省体委)出不了钱,可队员就算股份。由此,辽足俱乐部不是单一,而是两家股份。省里出队,曹国俊出资。然而,不管怎么辩解,小本经营的曹国俊私企相对那些资力雄厚的国企来说,还是小得可怜。养一支职业甲A,一年少说得几千万,门票、广告、足协分成说多了也就是千万左右,可那上千万上哪儿来,国企有钱,但曹董只能靠卖省专业队期间培养出的球员维持。几年来,辽足竟卖了几十名球员。此次曹国俊为了引来资金把辽宁名字去掉,辽宁体育局怎么会答应? 转自搜狐 其实,这只是表像。其背后是什么?在现今,凡是搞职业足球的国家有严格规定,参与职业足球的资金决不能是国有资金(国有企业),只能来自民间。因为,职业足球是高风险行业。但我国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出钱搞职业足球。于是,矛盾、问题出来了。现在,日本、韩国职业球员虽然比我国职业球员踢得好、水平稍高我国球员,但他们年收入只有我国职业球员的三分之一。为何?日、韩是非国有资金介入职业联赛,哪个私企或股份公司也要量入为出,也要考虑职业足球经济效益,然后从中再给球员、教练开钱。而我国大都是国企在经营,花出的钱不是俱乐部董事长的更不是总经理的而是国家的,所以为了蠃球,球员年薪等都上去了,不管足协怎么限薪也没用,在攀比下,球员挣的逐年上升,曹国俊哪有财力发给球员。但国企俱乐部有钱。现在,许多人大代表及经济学家对职业球员高收进行抨击,也是有道理的。职业球员高收入不能跟当今红歌星、影星比,演员是靠市场挣钱,而球员在靠经营俱乐部的国企发钱。哪个球员都知道,凭现今甲A赛场的门票及那微薄广告收入,他们谁也挣不了这么多。当然,像重庆力帆也是私企,可人家财力雄厚,在运作球队时也提升了本企业品牌。他们也不会出现“辽足冠名”纠纷。欧洲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大都走入市场规范,他们哪个球队也不叫企业名称,也不存在冠名问题。这才是成熟的职业足球。搜狐专栏作家姚永正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