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专栏作家 姚永正 转自搜狐 日前,中国足协对辽宁省足协及相关足球学校开出罚单,对其在少年球员年龄上弄虚作假预以惩罚。在这不寻常春天里,又冒出青少年足球年龄问题。其实,在球员年龄上的弄虚作假一直是中国足球的一大顽疾,犹如“非典”,其传染之深、危害之大,是足球圈外人士臆想不到的。至今依然活跃在甲A甲B赛场的球员,有些球员的年龄至今也是个谜。前几年辽足球员肖战波转会由于年龄与辽足俱乐部争执不下一事,就曝露了球员年龄的歧义,其俱乐部球员登记表上的年龄与户口簿相差1岁。其他球员也有类似问题。你要问当今许多球员年龄,可能他也不好说清,只有他父母清楚儿子的真实年龄。怎么回事? 转自搜狐 客观地说,青少年球员年龄弄虚作假,不是始于足球职业化,而是在专业足球时期就蔓延滋长,只不过到足球职业化此风越刮越烈,大有“蔚然成风”之势。改年龄,当然从大改小,让本已17岁的球员参加16岁组比赛,这就出来个“以大打小”。要知道,竞技体育在关键年龄段,一两岁会发生质变的,想想看,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的17岁男孩的高度和腿粗当然比嗓音还是童声的16岁男孩强壮多了,拿足球教练行话说,“大一号”。如此对抗,谁优谁劣,自然显现,技术已变得苍白。于是,在省市乃至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隐瞒年龄的小球员充斥各个年龄段赛场。要知道,青少足球锦标赛是有奖金或奖品的,也和出国代表某个年龄段参加亚洲、世界比赛挂钩。其奖品,现在也颇丰,有面包车、音响、彩电……但最关键的是,其比赛成绩与执教此球队的教练工资奖金挂钩,业余体校教练如果带队取得好成绩,既可获奖金又能提升工资。如此而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种种更改队员年龄手法应运而生,不一而足。改了年龄不但能比赛获胜,还能让队员进省市足球队,如果某个教练输送一个少年队员进队,教练工资自动长一级。何乐不为。 转自搜狐 还有个“冒名顶替”。要想在青少年足球比赛夺冠,单靠“以大打小”远远不够,因为其他青少队也用此法。还需从外队或外省借来几名队员顶替,整队实力就上个台阶。“弄虚作假”加上“冒名顶替”就够了?还不行,还要做裁判工作。哪次关系到出国或重奖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几乎都有争执,比当今甲A还混乱。 转自搜狐 这种恶习带来什么后果呢?球迷不难发现,当今中国各年龄段的足球代表队,也就是国字号球队的身高普遍提升,中国足球队身高不但在亚洲是最高的,比之欧美球队也不逊色。在日、韩世界杯上,中国队身高在本组是最高的,超过巴西队。然而,近十几年,中国足球球员普遍增高增壮,但技术呈现下滑之势,现在国脚身体对抗比过去国脚强多了,可脚下活儿粗糙多了。原因何在?这就是多年青少年足球年龄上做手脚的必然恶果。以大打小,使许多小队员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自己实际年龄已大但跟小于自己一两岁孩子踢,不用控球技术,一伸腿一冲撞即可拿到球,还苦练技术干嘛?长此以往,少年队员不刻苦训练,不好好苦练基本技术,技术打得不牢,到20岁再补救,动作早就定型,怎么补也补不上。曲波速度快,但技术不好,沈祥福怎么给他开“小灶”,他还是没有过人技术。少年足球队员年龄上的“弄虚作假”必然带来中国足球技术的退化。十年过去了,中国足球没出过技术型球员,容志行、高峰、郝海东那样拿球就能过人的球员就是出不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