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新沈阳报道从西亚回来后,米卢一直向所有队员强调的只有两个字———逼抢。不论是在战术会上、录像讲解课上还是在训练当中,他都在集中地突出这个两字方针,很显然,这是米卢在现场观看了阿联酋与乌兹别克之战后最重要的感受,也是米卢为中国队首战设计的核心方针,否则他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浓墨重彩”地强调这个问题。但是,这一核心方针却不可避免地与米卢所拥有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冲突和错位。 休息室内幕前天下午的训练,是米卢回国后人数最齐的一次,包括海外三将在内的27名国脚全部出现在训练场上。可是训练开始前却发生了一件从未有过的事情,球队下午5点半到达训练场,然后全队进入休息室,谁知道接下来他们却整整一个小时没有再露面,直到6点半才走出休息室开始了训练。这一幕被一直苦苦等待的记者们认为“具有中印之战中场休息时的神秘色彩”。事后了解,这一个小时的时间被米卢全部用来强调一个问题———逼抢,对方拿球时我们如何逼抢,我们进攻丢球后如何组织反抢。米卢大段大段的论证事后被不少队员认为是“语无伦次”,这是米卢面临的一大问题,长期以来他并不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话语方式已经使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说服力,即使是在十强赛前这样的重要时期,他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话不打折扣。但是谢晖仍然问了一个被别人认为很“弱智”的问题:“我们用逼抢来对付对方的352,会不会因为他们后卫之间距离过长而过于损耗体能?”谢晖的问题其实很实在,相比于442,352阵型中三名后卫之间的距离的确更大一些,按照米卢要两名前锋逼抢对方后卫的要求,前锋的跑动距离自然也会长一些。谢晖从自己的位置出发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具有代表性。米卢的回答同样具有普遍性,他对谢晖说:“怎么会呢?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说明我们的逼抢存在问题。”米卢的意思很明白,逼抢不是一个人的逼抢,而是全队的整体逼抢,如果要一个人来回逼抢疲于奔命的话,就证明其他人没有协同逼抢,封住对方的传球路线。米卢认为做到这一点不成问题,但是球员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最多只能打45分钟?某中场球员很坦率地表示,如果真正按照米卢的要求来踢,那么中国队最多只能坚持45分钟。就442的打法而言,对两名边前卫的要求最高,用“进可攻退可守”来形容毫不为过,要达到这个要求,边前卫的往返能力要相当突出,但是在目前这支国家队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个位置上达到要求。据记者了解,在这次训练中主力阵容的首发人选就是小组赛上的原班人马,而这套班子同样会是十强赛首战中的首发阵容,但是很明显在这四名前卫中至少有三人无法为全场逼抢的要求提供体能支撑。训练进行到一半时,米卢便以祁宏和曲波换下了李明和申思,而马明宇则移到了左前卫的位置,事实上米卢在确定了逼抢方针后同样心里没数,他很清楚除了李铁,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个方针下打完全场,所以他需要不断地试用现有人员,从队员的能力上印证既定方针的可行性。但是,他面对的将是这条“老态龙钟”的中场线与“高标准严要求”之间的严重错位。很多人认为乌兹别克队大败于阿联酋队的原因是他们不逼不抢,但有队员却指出,原因恰恰相反,乌兹别克队不是不逼不抢,而是采取了一种自杀式的逼抢,他们在前十分钟的疯狂逼抢超出了自己的体能承受范围。米卢的全场逼抢,是否也会使我们在对方没被逼垮之前先被自己拖垮呢?20分钟后开始换人,45分钟后开始陷入整体混乱,首战中如果出现这样的逻辑也许并不荒唐。 米卢何以两全?一方面,米卢上任以来一直为这支球队灌输的是控制球的理念,讲究控球讲究节奏,他有多少时间让这支球队去接受和适应现在“围追堵截”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始终迷信现有的这套人员组合的目的很明显,无非是看重这批人的经验,现在又有多大把握让这群“经验主义者”一下子干好苦力活呢?一直以来,米卢都在强调“了解对手很重要,以我为主更重要”,但在他的“新思想”与客观条件的反差之间,也许透射出的是西亚之行在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足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