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秋秋
“你去法国吗?”昨天晚上,于涛在随国家队前往里昂之前,通过手机短消息问我。我的回复是:“刚去过”。
放下手机,我想起12天前,自己采访巴黎圣日尔曼队主帅的场景。没有想到,原定采访欧洲五大联赛的日程,竟然这么快就过去了。这种感觉,就像在罗浮宫的感受一样,一路兜兜转转,看完最后一尊雕塑,刚一出宫,哦,天色已晚。
这次采访的末尾,我在诺坎普球场,看了中国队的比赛。当时的感觉,就像刚经历过狼群,最后却看到了一只“浪漫的羊”。当0比2的比分,简单地将一切细节无情删去时,中国足球,究竟落后在哪里?
五大联赛走罢,未必有完美的章节,或许只是一连串的片段。
A、经历了中国的“德比”,也看了欧洲的“德比”。在欧洲,“德比”首先是一场比赛,其次才是“德比”。中国则相反。
“德比”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双赢”。趋同中不断竞争,对抗中渐渐一致,这似乎应该是“德比”的发展规律。
“‘德比’不是你死我活”,这是埃弗顿队的新闻官对我说的话。当时,埃弗顿队正要经历利物浦“德比”,16年来,他们第一次在“德比”之前,积分领先利物浦队。我相信,在这种时候,新闻官能够如此平和地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B、在欧洲,同一座城市的不同球队,通常有着不同的球迷定位。事实上,即便埃弗顿队曾连续几年不胜利物浦,但定位“平民”的埃弗顿队,仍有大批的球迷支持。
而在罗马,我参观了罗马俱乐部博物馆。里面的资料显示,罗马队和拉齐奥队的球迷,重合率只有5%。换句话说,在罗马城,赢得“德比”,最多只能多拥有5%的球迷。
C、另一种“德比”模式,在曼彻斯特。在这座英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中,曼联的球迷数量,竟然与曼城的球迷数量不相上下,且球迷重合率竟然高达10%。这一发现,让我大呼意外。
细细一问,原来,曼联俱乐部定位是“世界足坛”,而曼城则只注重发展本土球迷。这,原来也是“德比”。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德比”,真的还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