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汽车公司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韩国YTN新闻电视台的金胜焕先生。一个雨后的下午,金先生与我一起回忆起二十年前韩国人筹备汉城奥运会的情景。 1981年的汉城与现在的北京一样,处处洋溢着申办奥运会成功后的喜悦。人们相互祝贺着,忙碌着。在短短几年之内,汉城人建成一座座比赛场馆、治理了汉江的水上环境。市民在自发地学习英语,提高文化意识。 或许是当时环保并不像现在这么受重视。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太多指责,汉城政府也没有对机动车等污染源作出限制。 汉城的交通情况也是在奥运会的东风下,更上一层楼的。70年代中期,汉城也开始发展地铁,在80年代初,地铁还很不发达,线路非常少。为了奥运,政府花大力气建设地铁,如今,汉城的地铁线路已有11条,网络四通八达,人们习惯把地铁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汉城公交车也很发达,每条马路都设有公交专用道,这样即使在堵车时也能保证公交车的顺畅通行。 对于北京的交通,金胜焕认为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市民的交通意识。已经在北京生活半年的他,对在京开车仍颇为不适。“除了在长安街上,其他地方的北京司机和行人太不守交通秩序了。”细细想来,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北京要办成一届最成功的奥运会,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市民。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提高文化素质,强化交通和环保意识,何愁路不通、桥不畅、天不蓝、水不清呀! ■文/张耀东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