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日本朋友分享自己眼中最真实的奥运“现场”

这是有关我和2022北京冬奥的故事。我不是比赛相关人员,作为观众也没能亲临赛场,但我的冬奥故事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完,这是一条充满特殊回忆的人生旅途。

2019年,通过观看日本为2020东京奥运会预热播出的NHK大河剧《韦驮天:东京奥运的故事》(该剧讲述了从明治末期日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的50多年间几代体育人命运起伏的故事),我对奥林匹克有了更深的认识。从那时起,我便怀着超越以往的热情期待接下来在日本和中国开启的夏、冬两部奥运篇章。

2019年参观位于日本熊本县玉名市的韦驮天大河剧展览馆时,拿着我自己设计的中日友好标志与工作人员(右)一同合影留念

因为疫情,我的东京奥运会门票失效了,也没有拿到北京冬奥会的门票。遗憾至极,但热情始终未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我满怀仪式感守在荧幕前,看到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旗帜、标志能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一一展示,内心充满欣慰。能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请进家门做客非常难得,更何况是当前疫情之下。

奥运会是一场内容丰富的人类和平盛典,能赶上在自己家乡举办奥运令我无比激动。虽然无法走进赛场,但谁说场馆之外就不是奥运现场呢?哪怕是在场馆外不经意间拍下的照片,记录的也是历史。所以我更珍惜这次机会,在场馆外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场疫情下有些特别的冬奥会,尽可能分享给更多无法前来的朋友。受疫情影响我没有出京,也无法靠近延庆闭环深处的场馆,但从开幕后的第二天开始,我就隔着闭环栅栏走遍了北京市区的所有赛场。

首都体育馆

奥林匹克公园场馆群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如意”

五棵松体育中心

远望延庆高山滑雪中心

出于对花样滑冰项目的热爱,我将本次冬奥巡礼的第一站选在了承办花滑比赛的首都体育馆。那天晚上,我通过视频连线把首体外的夜景分享给了很多因疫情无法来中国的日本朋友,和他们分享了一个身处北京的普通人眼中最真实的冬奥“现场”。在无法入场的情况下能以这种方式参与冬奥,我的心中又多了些使命感。

这天我特意穿了东京奥运会的T恤衫来和冬奥“顶流”冰墩墩合影,让东京奥运和北京冬奥的元素在这里交融

与第一次单纯为了感受气氛的目的不同,我第二次来到首体则是纯粹的致敬。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中,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自由滑环节向人类极限发起挑战,虽然没能成功,但史上第一次在国际滑联的打分项里留下了阿克塞尔四周跳(4A),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

羽生结弦的自由滑选曲改编自1969年NHK大河剧《天与地》主题曲。《天与地》的主人公是日本战国时代历史人物上杉谦信(1530-1578),他生在乱世,却因厌恶杀戮内心矛盾,在独自与内心抗争后顿悟,用更坚定的态度秉承大义、为还天下本原而战。羽生结弦曾表示他可以从上杉谦信这种精神中找到共鸣,所以他选择在《天与地》的主题曲中挑战自己的内心。

日本新潟县上越市春日山城遗址的上杉谦信铜像

上杉谦信是我最崇敬的日本历史人物,在我尚未踏足日本时,他的故乡上越市是全世界最令我向往的地方。如今我已走遍日本47个都道府县,独自出游的第一站就是上越。通过这次冬奥会,上杉谦信、羽生结弦、冰雪、奥运、上越、北京、我生活中的太多太多元素被联系在一起,我从内心深处感谢羽生结弦让谦信公的旋律永远留在了我的家乡。

第一次到上越时,我买了一面上杉谦信的战旗——象征毗沙门天的“毘”字旗(上杉谦信自称为毗沙门天的化身),一直视为特殊的精神寄托。2月14日这天,我满怀虔诚与崇敬拿着这面旗子又一次来到冬奥期间的首体门前,站在花样滑冰的标志旁拍下了历史的瞬间。

除了赛场,冬奥村也是重要的奥运现场。虽然只是远望着那几栋建筑,却大概是最能直接感受到世界各地运动员汇聚在北京的方式了。冬奥村每一个房间都代表着为奥林匹克拼搏的梦想,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着各样的语言,代表着多元的文化。住在这里的人们努力远离政治,尽力在同样的规则下公平竞赛,这也是世界的一种理想形态,所以我热爱奥林匹克。

夜色中的冬奥村

奥林匹克有唯物的一面也有唯心的一面,奥运会既有人性又有神性,国际奥委会对火的坚持正体现了这点。这次在北京市区、延庆和河北张家口一共有三处圣火台,其中只有延庆的在闭环之外。当我走进延庆见到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为一睹奥运圣火专程从市区赶来,感到无比感动。“不是四年一次,而是一生一次”。2019年在日本看到的这条橄榄球世界杯宣传语,正是此刻我内心最深切的体会。在冬奥闭幕前一天,我再次来到延庆,与奥运圣火道别,惜别但不伤感。我希望北京冬奥会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可以让中国乃至全世界更多城市放下压力,敢于申办奥运会,让奥运圣火在更多需要它的地方燃烧,给更多需要它的人带去希望。

高铁延庆站

延庆赛区的圣火台

冬奥会闭幕后,冬残奥会开启了“BEIJING2022”的下半场。我认为残奥会是对奥运和平庆典的进一步升华,请残障人士站到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可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关爱,而特殊的国际背景也让本届北京冬残奥会又多了几分向全世界呼吁和平的责任。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后的首个周末,我为瞻仰冬残奥圣火又一次前往延庆。冬残奥会与冬奥会共用一个圣火台,但“大雪花”上的参赛队都已更换。圣火台旁立着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塑像,冬奥会期间这里游人如织,根本抓不到和它们合影的机会,这回终于可以踏踏实实拍照留念了。

与吉祥物、圣火台同框

在吉祥物前“排队”等着拍照时,我发现前面两人在用手语交流,我推测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听力与言语障碍人士。我当时觉得,他们在想拍合影时很可能因为语言障碍难以求助周围人帮忙,于是等他们给各自拍完照后,我伸手向他们打招呼,比划着请他俩站到吉祥物前再由我帮他们拍照。他们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真的看懂了,其中一人又从旁边拍过来另一位同伴,由我帮他们三人拍了合影。拍完照其中一人伸出一只手的拇指弯曲了两下,我知道这是在用手语说谢谢,然后他又尽力发出声音,我能听出那是在说“谢谢”。

临走前我再次找到他们,指了指自己特意穿来的2020东京残奥会T恤衫并做了个现学的手语“加油”来表达支持。在冬残奥圣火前完成人生中第一次和听力与言语障碍人士的“对话”,是我在本届北京冬残奥会的一大收获。作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次经历使我更加确信沟通是所有语言的关键,只要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就是件愉悦的事情。残奥会告诉我们,世界上有15%的残障人士,也就是说,全球有超过85%的人没有语言障碍。既然可以使用丰富的语言来交流,就应该珍惜这份“天赋”,在当今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时代,更应该懂得用沟通来解决争端,不要战争。

北京冬残奥会圣火在安静地燃烧

奥运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作为观众,即使因为疫情和国际环境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我享受着庆典的欢歌,也在庆典中祈祷着世界和平。我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之一,但也确实带着自己的热情参与了这次在自己家乡举办的盛典。我确信,自己有关北京冬奥的故事也属于这段历史中的一部分。

杨锦

80后,在社会组织工作。从小喜欢日本动画片,因日本公司出品的历史题材游戏开始对日本历史文化产生兴趣。疫情前利用各种节假日赴日27次,以历史景点为主走过了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在旅途与日本各地民众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民间交流的意义与重要性,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中日交流活动,为中日友好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袁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