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张伯礼:新冠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日趋成熟

张伯礼:新冠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日趋成熟 昨日新增本土4031+17134, 在这些地方

12月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新增确诊病例407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本土病例4031例:

广东1437例,北京1168例,贵州212例,河南161例,重庆155例,四川139例,福建126例,黑龙江94例,浙江89例,海南89例,云南56例,内蒙古51例,山东50例,江苏41例,上海39例,辽宁34例,陕西27例,山西18例,湖北12例,青海10例,安徽8例,湖南7例,新疆4例,宁夏2例,江西1例,西藏1例,含36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186例,重庆31例,浙江28例,四川26例,福建22例,黑龙江17例,北京14例,河南12例,青海10例,山东7例,山西2例,内蒙古2例,江苏2例,安徽2例,云南2例,湖南1例,海南1例,贵州1例,陕西1例,宁夏1例)。

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360例,其中境外输入226例,本土17134例:

重庆3006例,广东2713例,北京2194例,山西1109例,黑龙江869例,陕西848例,四川591例,福建474例,贵州474例,山东425例,云南391例,天津365例,江苏338例,上海327例,湖北299例,河南269例,辽宁255例,新疆228例,浙江218例,宁夏217例,海南202例,吉林194例,广西194例,青海169例,安徽159例,河北149例,内蒙古149例,湖南129例,甘肃112例,江西43例,西藏19例,兵团5例。

张伯礼:

新冠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日趋成熟

近日,有专家表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染性变强,但毒力变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属于无症状及轻症患者,从病毒及疾病特点看,当下再延续甲级管理的模式并不适宜。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但降级管控的举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应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适时有序作出调整。

资料图:张伯礼发言。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调整趋势明显

2020年1月,基于当时对新冠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的认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依然是明智果断的,避免了数亿人被感染,挽救了数十万计生命,为疫苗、药物研发、积累治疗经验赢得了时间,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12月7日,张伯礼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张伯礼表示,在全球流行近3年后,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致病力逐渐减弱趋势明显。根据11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如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超过16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9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从病毒及疾病特点看,当下延续甲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已经明显逐渐减少。”张伯礼表示。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7日发布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中,提出要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这都是按照传染病乙级或者丙级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调整的,与新冠肺炎甲级管理规定会产生一些冲突。

“新冠肺炎是否继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需要进行重新考量,如何调整更符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张伯礼认为,综合来看, 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

新冠肺炎回归乙类管理需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

自2020年初开始实施的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国家也正在逐步调整。张伯礼认为,对照传染病防治要求,当前的防控措施,也正体现出乙类管理的特征。

据介绍,传染病管理方式的主要依据来自传染病的传染性和致病力。对于传染性强、致病力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一般归为甲类或乙类甲级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等;对于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传染病,归为乙类;对于传染性强、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传染病,一般归为丙类。

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将新冠肺炎回归到乙级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方舱医院中释放出来,回归到正常的诊疗中;在抢救新冠患者中,可以将精力重点放在重点人群上;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张伯礼说。

不过张伯礼也强调,将新冠肺炎降级管控的举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对人民生活、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应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相信领导部门一定会根据病毒变异及疫情变化综合研判,以变应变,适时有序作出调整。

“冬天已然来到,春天不远了,何况来年还是早春。”张伯礼说。

面对防疫新形势,

每个人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责任人?

出现发热怎么办?

居家隔离要注意些什么?

张伯礼对个人防疫方法给出了建议。

疑似感染怎么办?

居民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怎么办?张伯礼表示,如居民发现自己一旦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及早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首次用药量加倍,且多喝开水,多休息。“建议暂时自我隔离,尽量避免外出就医奔波,减少感染或传播风险”,张伯礼表示。

12月7日刚发布的优化防控“新十条”提出,“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

张伯礼提醒,居民出现症状后可进行抗原自测,期间应尽量与家人隔离。“如果家中没有抗原测试盒,或者患者特别是年老或儿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伴有频繁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情况,要及时联系社区和医院,与工作人员取得沟通,视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

居家隔离怎么做?

在优化隔离方式方面,“新十条”提出“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那么,居家隔离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张伯礼表示,居家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冬天也要每天通风,居家隔离患者还需要每日进行环境消毒。

张伯礼提醒,也要重视做好心理准备。“在周围出现病例、被隔离等事态时,正确对待,积极接纳,即来之,则安之。”张伯礼建议,应当积极做好情绪平复工作,自我调适,如读书、写字、八段锦、太极拳等,保证身心的放松;同时,儿童、青少年的家长也需注意,不要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张伯礼特别提到,如果民众特别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接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确无法通过自己排解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须及时向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寻求治疗。

日常防护怎么做?

12月7日刚发布的优化防控“新十条”提出,要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那么,居民是否需要储备药物?

对此,张伯礼表示,抗疫实践中总结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居民可适量预备一些治疗感冒、咳嗽等类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中成药、常规感冒药和日常用药即可。他提醒,慎用网络上宣传而不常用的药物。

张伯礼建议近期可以养成一个健康小习惯,“流感、新冠流行期间,每天外出回家,可以用冰盐水漱口、用棉签刷刷鼻腔。”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防控措施,张伯礼表示,对于还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绝对禁忌证,建议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对于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不仅要做好儿童本人的个人防护,其家长、监护人也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家长、监护人要做好平衡营养膳食,安排好作息,提高儿童免疫力,保持儿童房间整洁,通过适时开门和开窗保证足够新风量,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来源丨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

编辑丨王秋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