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时,萧何相比刘邦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不拥戴他当老大?

原标题:沛县起兵时,萧何相比刘邦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不拥戴他当老大?

刘邦虽被称为布衣天子,但实际上刘邦祖上也曾阔过,他的祖父曾是魏国丰公,可惜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邦父辈这一代,说是寒门子弟但与普通百姓并无区别。据说,当时刘家已经不入士族行列,编入了平民户籍,以农事为生计。

而作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必然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勤劳就得饿肚子,但刘邦从小性格懒散,整日游手好闲,所以刘邦的父亲非常看不上这个儿子,并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差,也因此刘邦在当地名声很差。

不过刘邦年轻时依旧我行我素,整日惹是生非,有钱时与一帮狐朋狗友大口吃喝,穷困时便去大哥家里蹭吃喝和钱财,因此除了自家亲兄弟,乡里人并不待见刘邦。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后来却成了开国皇帝,不得不说造化弄人。

当初刘邦还没起兵造反之前,最体面的时候,就是当上了沛县的亭长,但由于刘家底子薄,如果想要再进一步,可能性并不大,而当时的萧何是主吏掾,也就相当于县长的秘书。

沛县的县令作为当地一把手,自然,一般的事务和活动都不需要亲自出面,因此多数都是由萧何主持,也因此萧何在当地极有名望,与刘邦相比正好是两个极端。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在沛县起兵时,众人却拥戴刘邦做老大,而不是萧何。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当时的情况,吕太公过寿宴时是萧何主持的,相当于主角,却不想前来蹭饭的刘邦被吕太公一眼相中,还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他,让他至此有了根底。

并且根据史料,当时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数不胜数,沛县的县令害怕被起义军杀死,也有了反秦的打算,但造反之事让县令顾虑重重,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萧何见此便对县令说:“你是秦国的世家官吏,如果你要带头起义,很难笼络到人心,一时之间难以得到乡民的信任,而刘邦则是个适合的人选。”

因为刘邦虽然名声不好,整日四处晃荡,但也让他的名声深入人心,早就在乡里混熟了,加上娶了吕雉后,也就是名望和人脉都有了,最重要的是刘邦还是个平民。

当然,这只是萧何的看法,刘邦到底愿不愿还是一回事。

凑巧的是,当时当时刘邦押送囚犯的路上,不小心让囚犯逃走了,此事无法挽回,刘邦索性把囚犯全部释放,自己则躲在芒砀山不敢回家。

而沛县县令听了萧何的建议,同意请刘邦回来,但县令觉得造反终究风险太大,在半路上就反悔了,把萧何抓了起来,并派人阻止刘邦回来。

有心起义的人见县令反复无常,便合伙把他杀了,之后救出萧何,派人迎接刘邦。

而刘邦自知所犯错误,已是马入夹道不可回头,以秦朝律法来说,他不仅要丢官甚至还要受刑,因此在被人迎接回来,并得知事情原委后,只能同意了此事。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会疑问,县令确实不适合当起义军老大,但萧何与刘邦一样,都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与秦朝没什么牵连,而且萧何的能力和名声比刘邦更好。

那么,萧何自己为何不当老大,反而让刘邦当老大?

根据《史记》的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也就是说,萧何等人虽然都有当老大的条件,但由于是文人,害怕造反之事伤及名声,而且害怕事败之后遭到秦朝清算,株连九族,其实说白了就是萧何等人怕死。

所以并非众人不拥戴萧何当老大,而是众人把当老大的机会让给了刘邦。萧何是个聪明人,很明白只要自己不当老大,就算造反失败了,顶多是事败身亡,祸不及族人。

而刘邦同样很聪明,知道是别人让出来的位置,也明白此事风险很高,但他已经无路可走了,并且他一直想做出一番事业,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了众人的老大。

说白了,按照当时的情况,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过有人假设,当年萧何胆子大点,不把机会让给刘邦,是否会改写历史。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