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帮农村孩子站上更高舞台

“老师,我今天比赛提高了三秒,第一!”4月24日晚,张国栋被微信提示音叫醒,翻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曾经的学生李亚轩发来的信息,她刚刚夺得第21届亚洲U20田径锦标赛女子3000米冠军。

还没来得及回复,抑制不住兴奋的李亚轩就打来视频电话,这通从迪拜比赛现场的越洋电话里,师徒俩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其实二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李亚轩早已离开了张国栋从教的河北省大名县西店中学进入河北省体工大队,现在经常代表河北省乃至国家参加比赛。但在一起三年多的学习和训练经历让这层师生关系增添了更多温情,如今二人更是情同父女,无话不说。

从那所偏僻的农村中学走出来的不止一个李亚轩,他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张国栋的心血滴灌。

用运动疗愈心灵

201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张国栋成为一名特岗教师,被分配到西店中学任教。这所农村初中位于县城西北角,距城区20多公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留在当地上学的孩子中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还有许多孩子面临着父母离异等困境。

张国栋自小生活在城市,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与这里截然不同。在日常教学中他发现,由于缺少家长陪伴和亲情滋润,有的孩子在性格和与人交往等方面明显出现了问题。

作为一名体育运动专业的毕业生,张国栋深知运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而他任教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他们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他想“用运动滋养和疗愈每个孩子的心灵”。

“张国栋有比较扎实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他的到来弥补了我校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不足的短板。”西店中学校长辛波表示。

在学校,张国栋利用有限的条件,就地取材,把体育课程游戏化、生活化,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他的体育课因此很受孩子欢迎。在运动产生的多巴胺的刺激下,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快乐、从容,许多孩子从此不再自卑,慢慢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了。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张国栋发现西店中学的孩子特别热爱运动,而且很能吃苦。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对体育运动有较高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办比赛、排名次让一部分学生从体育中获得成就感,以激励更多学生喜欢上运动,进而能够幸福学习生活。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校长辛波的支持。张国栋迅速组建起一支田径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孩子开展体育训练。

“选择中长跑项目作为田径队的主要训练科目,主要原因是投入成本低。”张国栋回忆起当年开展体育训练时的情景表示,那时农村学校条件十分有限,“别说塑胶跑道、辅助训练装备,孩子们连训练时的服装和跑鞋都没有,只有遍地瓦砾和碎砖块的土操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跑道,张国栋便带领学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平整了土操场,规划出一条170多米的平坦跑道;没有训练辅助设备,他们就把废旧汽车轮胎用绳子串起来当作“训练阻力带”,把水泥石块裹住当“杠铃”;下雨后土跑道无法使用,他就带孩子到村边乡村公路训练;没有训练服,张国栋就自掏腰包采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西店中学田径队就在当年的大名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崭露头角。张国栋带领的三名队员斩获2枚银牌和1枚铜牌,2016年他们更是包揽了这届运动会女子个人项目的全部金牌。张国栋带领孩子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西店中学也成为大名县体育特色优质学校。

引领孩子“持续成功”

“西店中学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特岗教师计划的支持,更是张国栋在偏远农村学校一直坚守的结果。”大名县教体局局长胡志杰说。

2017年,西店中学加挂“大名一中西店校区”校牌,由大名一中派驻优秀体育教师与张国栋搭班子,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该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

同年,李亚轩来到西店中学就读。很快,天赋异禀的她就被张国栋慧眼识珠,招入校田径队。对于这个好苗子,张国栋丝毫不敢懈怠,他带领教学团队针对李亚轩的身体条件制订了详细、科学的训练计划。“一定强度的训练是必要的,但比训练量更重要的是及时观察和捕捉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学习和训练中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面对现实找准定位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张国栋还认为,只有引领孩子持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在县级运动会上获奖,张国栋和校长辛波也在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出路。他们决定一边充分利用政策,为当地高中输送体育特长生;另一方面也尝试着让孩子走向更高级别的赛场,通过体育运动改写命运。

2018年开始,西店中学田径队的小将们陆续开始参加省级乃至全国性的田径赛事,李亚轩、郭文蕊、赵雪晴、郭家丽等学生相继拿下多个省级和国家级赛事冠军。李亚轩逐渐成长为国家级运动健将,郭家丽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很想为农村孩子找一条出路,这是我的理想。”张国栋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2版

作者:叶 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