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火花的奥运奇缘:“小老虎”跃然火柴盒 “广东制造”畅销国际

1999年,广州火柴厂美工赵咏红(右)到访李伟钦的火花收藏馆。

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韩国人选择了较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奥运会吉祥物,取名为“Hodori”。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广州火柴厂从韩国奥委会购得使用权,发行了一套三色贴标纪念火花,印有Hodori举重、击剑等形象,颇为可爱,大受欢迎。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打火机的普及,火柴逐渐被取代,广州火柴厂也淡出历史舞台,但广州火柴厂和汉城奥运会纪念火花的故事,多年后依旧能勾起包括肖月娟、赵咏红等许多老员工的青春回忆。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火花票证委员会主任李伟钦向南都、N视频记者展示了这套纪念火花,从中忆及36年前的奥运往事,讲述自己的体育火花收藏史。“‘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火花印在火柴盒上后很是畅销。透过这些火花,我们能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历程。”

奥运纪念款

汉城奥运会吉祥物“再改造” 有黄、粉、绿三色形制各24枚

随着打火机在中国逐渐普及,曾经家家户户必备的火柴在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深红的火柴头顺着侧面涂抹的红磷一擦,“嗤”的一声,小小的火苗腾升而起,这记忆也许依旧鲜明,但少有人会注意到,火柴盒上各种各样、被称为“火花”的贴画。

南都记者在查阅资料时,留意到一张来自1988年广州火柴厂劳动服务公司的火花目录,其上标注着当年售卖的包括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广东建筑、宫灯等主题的火花款式、单价等。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火花票证委员会主任李伟钦告诉南都记者,其中还有一个未被注明的款式——“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贴标火花。“这套纪念火花印在火柴盒上后很是畅销,没有火花库存了。因此销售目录中不再有该火花。”

盛夏七月,南都记者与李伟钦在广州一家茶楼见面。如今年已76岁的他身形偏瘦,手中拖着一个颇重的黑色行李袋,这是他专门为随身携带火花收藏购置的。

他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三色火花,黄、粉、绿三色形制、图案相同,标注着“广州火柴厂”字样,各有24枚,分别对应24项奥运比赛项目,由被称为“Hodori”的老虎吉祥物演绎。

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即是1988年在韩国举行的汉城奥运会。韩国奥委会选择了颇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吉祥物,代表了该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据2024年巴黎奥运会官网介绍,“Hodori”的名字,是从2295个公众提议中精心挑选而出,“Ho”来自韩语的“虎”,而“Dori”则是韩国人对小男孩的一种爱称。

老虎在韩国民间艺术和传说中经常出现,其形象积极向上,常常与幽默、勇敢和高尚联系在一起。Hodori的脖上挂有奥运五环,头戴韩国传统帽子,帽上的丝带呈S形,代表“Seoul”(汉城,即现首尔)。在广州火柴厂制作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火花上,这条丝带随着Hodori的不同姿态而各有变化。

据李伟钦介绍,这套奥运火花图案取自韩国奥委会设计的奥运周边产品,其画稿由韩国奥委会提供,国内相关部门购得使用权,将其移植到火花上。“设计师是时任广州火柴厂美工赵咏红,她将奥委会审定的吉祥物和会徽移动搬入贴标火花上,等于是‘再运作’。”

“广州火柴厂当时做火柴的设备也是比较先进的,它需要打进国际市场,将火花送到韩国去销售,使用奥委会定稿的作品能够促进火花畅销。”李伟钦向南都记者解释道,“我们自己的设计如果与奥委会的有矛盾,可能会影响出口量,因此当时出口的火花少有厂家自己设计的。这是当时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的指令。最终这套火花在亚洲销量不错,在国内也产生了很大的效应。”

1996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火花作为中国奥运藏品之一,在国际奥委会于瑞士洛桑举办的“纪念奥林匹克运动会100周年藏品展”上展出。

“巧明”往事

19世纪创办于佛山 系中国首家火柴厂

推出这套“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火花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兼并众多小厂、原名“巧明火柴厂”的广州火柴厂。作为有史可查的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其最初的发展史在《广州老字号》《华侨志》等书籍中都有简要记载。

1879年,原籍广东肇庆的旅日华侨卫省轩,在佛山文昌沙创办了巧明火柴厂。工厂开办初期规模很小,全靠手工操作,每天产量只有十多笠(每竹笠1200小盒),以“舞龙”牌为火柴商标。据祖上曾在巧明火柴厂工作过的火花收藏爱好者回忆,巧明火柴厂工人多是水上居民,所以其在佛山的厂址都设在河边。

另据资料记载,卫省轩很能体谅工人的疾苦,他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子女入厂开工。该厂后来使用的商标有舞龙、舞狮、鲤鱼、发财、妹鹿、肥佛、猴鹿、光明、巧明、国货巧明等多种。

后因难以维持,巧明火柴厂于1908年转售于商人黄寿铭,改名为“巧明光记火柴厂”。经过短暂的业务发达期后,1922年黄氏各项生意失败,日本人便以黄氏的股份盈余作抵偿,同时将巧明厂改组,并增加资本20万元,复名“巧明火柴厂”。

1930年至1931年,抵制日货风潮汹涌,日股被迫退出,再改名为“巧明光记火柴厂”。1946年,位于芳村的巧明厂失火,大部分被烧毁,于是借大光火柴厂款项重建。因当时巧明厂资金周转已成问题,遂与芳村支厂合并,1949年又与大光火柴厂联营,再改名为“巧大联合火柴厂”。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民生日用品的火柴,销路极广,火柴工业快速发展。早已迁址广州的巧明火柴厂经公私合营改组为广州火柴厂,引进了日本广告火柴和圆牙签生产设备和技术,成为国内生产优质广告火柴和小包装圆牙签的最大厂家,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评为市优、省优、省旅游产品一等奖,原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广州火柴厂的老员工肖月娟曾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于安全考虑,也为了带动郊区发展,火柴厂迁址人和,并改名“广州火柴一厂”。她称,这一举措当时确实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其产品也主要做商业用途。

进入21世纪,由于人和一带要建设机场,火柴厂只好再次搬迁到从化。肖月娟说,火柴是夕阳产业,需求量小,并且普遍认为存在安全隐患,故逐渐落寞。

南都记者曾专程探访位于广州芳村广安里的巧明火柴厂旧址。当时,这里还居住着许多原火柴厂老工人,对于昔日的火柴厂,老人们仍保留记忆:“原来这就属于巧明火柴厂。这一条巷的老人都为火柴厂打过工!”

谈起“巧明”,老人们都显得十分自豪。他们纷纷表示,当时广州的工业不多,除了三五家机器厂,遍地都是火柴厂,但“没有一家规模比得上巧明的”。

“巧明厂当时很巴闭的(了不起)!”原火柴厂员工刘婆婆比划着对南都记者说,“厂子是从佛山迁过来的,当时的规模很大,从现在的珠江钢琴厂到广安里和周围的一圈,约有40多亩地。”

随着火柴工业发展的几起几落,巧明火柴厂历经多次易主、更名、迁址,最终以其中国火柴制造先驱的身份和百年经营历程,载入我国火柴工业发展史册。

时代印记

包括火花在内的“广东制造” 乘着奥运东风走向国际

火花和邮票、烟标、酒标、纸币同属世界五大平面收藏,是反映社会变革、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李伟钦看来,“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火花作为奥运宣传品之一,其意义不只是一个商品。“它随着火柴盒进入千家万户,让许多人无形中接触到奥运相关的内容。这也是当时轻工业部的要求,各家火柴厂都要有自己的美工队伍。出口亚洲的许多产品,上面还印刷着英文。”

李伟钦收藏火花已60余年,共收集有近80万枚火花,分别储藏于家中与郊区的仓库里。在他向南都记者展示的诸多藏品中,多有印刷“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Kwangchow(广州旧用英文名)”等。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乘着奥运东风、走向国际的广东制造远不止火花,还有老牌国货“健力宝”。

1984年6月,在深圳被加班加点赶制出的200箱健力宝,出现在亚足联的广州会议上。凭借着设计时尚、高档易拉罐的包装,这批产品当即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不久后,健力宝成为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选饮料,并伴随体育健儿出征。

这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上,中国女排击败了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极大关注。随后,日本《东京新闻》刊登了一篇标题格外特别的报道:《用“魔法之水”快速出击?——为纪念而开发,中国运动饮料的革命》。

报道中,日本记者将包括广东生产的“健力宝”等5种中国奥运选手饮料称为“魔法之水”,惊叹“中国代表团,在其快速出击的背后有‘魔法之水’,吮吸一口就能生龙活虎”。

经过洛杉矶奥运会的曝光,健力宝在国内声名鹊起,订单也如雪片般飞来。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健力宝依托赞助各类体育赛事而迅速崛起,一度被称为“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奥运会不仅为包括火花在内的诸多广东制造赋予了独特意义,也记录了各行各业的历史变迁。

如今,火柴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藏家们对过去的奥运历史依旧痴迷。

谈起年幼时省下早餐钱,用2分钱购买火柴盒的故事,李伟钦依旧眉飞色舞:“这些奥运火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扇窗口,透过它们,可以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历程。”

主笔:南都记者 张倩寒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受访者供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