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到小升初,队伍就散了

一到小升初,队伍就散了

破解足球队员“12岁退役”尴尬

定南县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进行颠球训练。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缺乏专业教练和场地、校园竞赛体系不完善、升学就读通道不畅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足球队员“12岁退役”的尴尬现象普遍存在。记者在江西赣州多县区了解到,当地通过健全升学体系、强化球场建设利用、促进足球训练普及等方式,探索体教融合新机制,带动体育产业发展,逐渐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足球生态链。

“队伍刚有点型,就散了”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三中13岁的初二女生刘晓晨入选县足球队已6年,如今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常去各地比赛的她却差点放弃足球。“虽然看到女儿身体更结实、性格变开朗,但因为升学有压力,我们还是让她在11岁时以受伤为由退出了球队。”刘晓晨的母亲胡艳娥说。

赣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林泉说,到小升初的年龄——12岁左右,大多数学生会因学业压力增大而退出,“队伍刚有点型,就散了”。赣州市于都县教科体局局长谭晓红说,家长传统思维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才选体育,踢球是拿孩子的未来在赌博。

定南县足球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叶胜宁说,制约着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不止“12岁退役”。

赣州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钟骏树说,经过多年人才补充,目前赣州仍存在1000余名专兼职足球体育教师缺口。

足球场地少、场地标准低也是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赣州市体育局竞技科科长郭训辉介绍,2023年赣州市校园足球场数量有830个,拥有足球场的学校数量刚过半,但比国内多数地方强多了。

此外,“没有完善的校园竞赛体系,也很难出人才。”林泉说,他到外地调研过许多学校,一年踢不了一场足球赛。

体教融合,解决后顾之忧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的喻皇是一名从业18年的体育教师。2018年,他被派到英国足球俱乐部“留学”。喻皇的经历,得益于赣州市为打通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堵点而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2017年起,赣州市通过完善要素保障,全链条促进体教融合发展。

为让优秀教练带动队伍发展,定南县聘请了40名专业教练,同时还与一些足球协会、大学体育学院长期合作,定期培训在校体育老师。“县财政每年拿出1200万元,用于专业足球教练员引进、师资培训、梯队建设、参赛办赛等。”于都县委书记黄法说。

赣州市改变传统体校封闭管理的方式,在培训环节让学生学习不脱离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籍所在学校就读。同时,成功入选各县青训队的六年级学生,可打破学区划分,小升初自主择校,一些县区还进一步探索县队整建制就读高中足球班。“踢球同样有前途。”胡艳娥说,在了解到踢球也有出路后,他们让女儿重新归队,并准备让女儿一直踢下去。

为实现场地、教练、课时、赛事有落实,赣州将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实现每万人拥有1.1个足球场。一些县区还引入社会资金建设足球场。如定南县与江西木黄赛事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成6块11人制足球场地,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

在保障各中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的基础上,赣州市以赛促练,构建了“班级、年级、校级、校际、县级、县际”六级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不定期选派优秀队伍外出参赛。赣州市副市长邹治宇认为,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赣州扩大了足球人口规模,优化了各阶段人才选拔和分流,促进了青少年足球均衡可持续发展。据半月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