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创新实践|新华社的巴黎奥林匹克影像传播实践

巴黎奥运会的举办,正值新华社派出摄影记者报道奥运会40周年,也是新华社加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5周年。从北京奥运会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到东京奥运会完成IOPP首秀,再到北京冬奥会作为东道主担任IOPP协调员,新华社摄影报道团队一步步走进国际体育摄影报道第一梯队。此次巴黎奥运会,新华社派出境外奥运会报道史上规模最大的摄影团队,在国际赛场与西方通讯社同台竞技,这是新华社迈向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目标的奋斗写照,也是“内容+技术+灵感+美学”深度融合报道理念在国际奥林匹克影像传播中的重要实践。 

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至闭幕式的十几天里,新华社共计播发中英文图片6.3万多张,图片类新媒体产品400多件,对赛会所有金银铜牌选手和中国参赛选手实现覆盖拍摄发稿,对开闭幕式、赛事首金、中国运动员夺金、破世界纪录等重点内容实现全网图片首发,向国际奥委会供图3.4万多张,高标准履行国家摄影队和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双重职责。

本文从内容、技术、灵感、美学四个维度,复盘新华社如何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身份在巴黎奥运会上高质高效地完成好图片报道工作。

一、履行职责,权益优势变现内容优势

新华社加入IOPP后,承担了相关的职责:覆盖报道框架协议约定的内容、向奥委会提供规定数量的图片……也享有了和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同样的权益:注册记者配额保障、内场摄影点位优先保障、特殊位置图片共享保障……

巴黎奥运会,新华社派出了80人摄影团队。将加入IOPP后的报道权益转化为报道内容,将人数点位优势变现为传播流量优势,是提高报道成效的关键。

开幕式报道是摄影团队面临的第一场硬仗。巴黎奥运会首次将奥运会开幕式放到体育场之外的城市公共区域举行,范围大、点位多、流线复杂,给摄影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摄影点位而言,媒体运行团队在仪式管控区内规划了90多处摄影区域,如果按准入权限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IOPP摄影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都能到达的点位;二是只有IOPP记者才能进入的点位;三是只允许一名IOPP记者进入,拍摄内容供IOPP成员共同使用的共享点位。新华社投入了46名摄影记者拍摄开幕式,人力规模显然无法覆盖所有规划点位。如何既完整覆盖程序性环节,又能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如何既履行IOPP共享拍摄责任,又能发挥主观能动实现“人无我有”?带着这两个问题,报道团队从开幕前三个月开始,就对点位人员安排做反复推演。

作为IOPP的一项权益,新华社摄影记者在签署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可参加前期开幕式彩排预演的一部分工作,提前获知相关信息。临近开幕式一周,我们通过彩排提前获知点燃火炬环节将在杜乐丽广场举行,还在现场发现一个热气球形装置已安装在仪式区域中央。尽管点火方案没有提前公布给媒体,但我们根据经验分析出,火炬将是热气球的形态,而且大概率要升到空中。这就意味着,开幕式当晚在巴黎市的各个角度,都有可能看到热气球主火炬升空的画面。

掌握这一重要信息后,摄影团队立即在仪式管控区外的城市侧规划新点位,寻找更多独特视角。通过卫星地图定位,我们自东向西依次将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凯旋门等地标建筑画出一条中轴线,并在中轴线的延长线及周边区域寻找制高点位。7月26日晚,当热气球主火炬从杜乐丽广场升起,部署在中轴线西延长线拉德芳斯广场高点的记者朱峥记录下这一经典瞬间:升空的主火炬与凯旋门同框,凯旋门下方忙碌的地铁1号线上,列车载着人们穿行城市(图1)。奥林匹克与城市的关系,被这张照片生动而真实地定格,这也是新华社的开幕式独家视角照片。在开幕式报道中,新华社在仪式管控区外规划了4处独家点位,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图片内容采集。

图1 7月26日,主火炬被点燃后升空。当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法国巴黎开幕(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依据奥林匹克媒体手册,IOPP摄影师在赛场享有优先选择和进入Pool摄影点位拍摄的权利。Pool摄影点位通常离比赛场地和运动员较近,记者在这里能够更近距离地拍摄比赛,也能获取更丰富的现场信息,而这些信息,不止用于图片报道,对文字报道也十分宝贵。为了深度挖掘摄影记者内场采集内容,编辑部开设了现场手记栏目《IOPP拍奥运》,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8月6日,中国女排在巴黎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憾负土耳其队后,球员朱婷离场时,看到在内场拍摄的新华社记者贺灿铃并上前拥抱(图2)。赛后,“IOPP拍奥运”栏目立刻推出图文产品《这个拥抱,缘于我和朱婷的八年友谊》,当事人贺灿铃在文中还原了当时的细节:“女排球员朱婷离场时看到在场边拍照的我,笑盈盈地过来和我拥抱。抱着抱着,她声音哽咽地说了两声‘谢谢’,用绑着厚厚冰袋的右手按了按我的肩膀,然后含泪转身离开。”类似这样的近距离视角,还出现在羽毛球混合金牌得主刘雨辰向黄雅琼的求婚现场,摄影记者陈斌不但在离得最近的地方拍摄到求婚瞬间,还发出了现场手记稿件《爱在国旗升起后》。

图2 8月6日,中国队队员朱婷(前)在比赛后与场边的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拥抱。当日,在巴黎奥运会女子排球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队2比3不敌土耳其队,无缘四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二、对标国际,加强技术赋能

大型体育赛事历来是检验媒体技术能力的重要舞台,加入IOPP后,新华社摄影团队对标国际同行,加强技术赋能,报道手段实现代际飞跃,报道效果迈上新台阶。

根据IOPP框架协议约定,新华社要对奥运会所有项目的半决赛及以后的比赛单元做覆盖性拍摄和报道,这意味着前方图片编辑部每天要播发4000张左右的新闻图片。如果说每一张图片是一件产品,那报道团队就像一条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从拍摄、传输、筛选,到编辑、审核、传播,流水线上每个工序环环相扣。为了确保这条流水线高效运转,报道团队设计了“即拍即传+前置挑片+三审一校”的科学流程,而每一个流程环节的运转都离不开技术加持。

以图片传输为例,摄影记者在赛场只需点击相机上的传输键,原图就会通过“媒体+”有线专网或5G无线网络传到编辑部挑片软件界面里,供挑片编辑做初选初编。在开幕式卢浮宫屋顶等特殊高点,摄影记者还使用了卫星通信技术传图,确保重要环节内容“即拍即传”。记者还能利用相机的录音功能,在照片上附着语音信息一并传输,供编辑撰写图片说明时参考。通过这套技术加持的图片生产流水线,报道团队最终实现了所有中国代表团夺金图片“读秒抢发”,开闭幕式等重要内容“图片流+直播态”呈现。

技术赋能,除了能提升图片处理效率,还能延展摄影记者的工作半径。以遥控机器人相机这个“舶来品”为例,2012年伦敦奥运会,路透社率先在奥运会中运用机器人相机,之后各大相机厂商纷纷投入到遥控机器人相机的研发之中。新华社加入IOPP后,从东京奥运会开始推广使用机器人相机,到北京冬奥会时,使用遥控相机或机器人相机数量达到了20台。为筹备巴黎奥运会报道,新华社提前两年准备特殊点位遥控机器人相机部署安装工作,培养了一批具备高空或潜水作业资质的记者组建遥控技术小分队。今年7月初,小分队进驻巴黎奥运会各比赛场馆安装设备,布设了31处高空、水下等特殊点位的遥控相机或机器人相机,遥控相机覆盖率和其他IOPP通讯社持平。在游泳场馆,报道团队还首次使用水下与高空联动机器人相机,实现多角度联动同步拍摄。

遥控机器人相机的广泛运用,使得摄影记者即便不到比赛现场,在网络畅通的地方打开笔记本,也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相机,实现对数公里外的比赛实时监控拍摄。巴黎奥运会上,新华社使用遥控相机播发中英文图片3500多张,大大丰富了报道视角(图3)。

图3 8月7日,中国队在比赛中。当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最后一项比赛集体技巧自选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举行。中国队夺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冠军(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摄)

三、灵感创意,讲述"奥林匹克+"

历届奥运会,从会徽设计到火炬传递,从开幕式演出到赛场规划,组委会都会尽情展现灵感创意。“奥林匹克与城市环境充分融合”是巴黎奥运会的最大办赛特色之一,城市历史文化地标被设计成比赛场地,这些地标元素也给摄影记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图4)。

图4 7月31日,观众们在埃菲尔铁塔下观看巴黎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埃菲尔铁塔下比沙滩排球、大皇宫里比击剑、方尖碑下比小轮车、塞纳河里比铁人三项,在新华社摄影记者的镜头里,随处可见这些“奥林匹克+人文”的瞬间。有心的记者,还会跳出赛场去捕捉奥运会与普通人生活的交集。公路自行车比赛时,记者吴鲁来到居民区将镜头从住户窗口探出,从巴黎百姓视角记录比赛,画面生动真实(图5)。

图5 8月4日,在巴黎蒙马特高地,人们探出窗户观看参加巴黎奥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的选手们骑行经过(新华社记者 吴鲁/摄)

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呈现民众广泛参与奥运会,如何讲述奥林匹克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主题,而夜晚飘在巴黎上空的奥运会主火炬,为我提供了叙事载体。8月5日晚,巴黎晚霞漫天,我来到升起主火炬的杜乐丽花园,用广角镜头记录下这样一个画面:天空是缓缓升起的奥运主火炬,地面是动作一致举着手机拍摄的人群。在万物皆媒的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我想用这张照片讲述,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格言除了“更快、更高、更强”,还有“更团结” (图6)。

图6 8月4日,人们在用手机拍摄巴黎奥运会主火炬。当晚,位于杜乐丽花园的巴黎奥运会主火炬升入夜空,与绚丽晚霞交相辉映(新华社记者 李尕/摄)

如何激活从选题立意到呈现手段的灵感创意,如何放到更大维度里做好“奥林匹克+”叙事,决定了奥林匹克影像传播的思想厚度。这次摄影报道团队的新媒体小组,曾在北京冬奥会时推出过《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栏目,与开幕式节气创意不谋而合,取得极佳的传播效果。在巴黎奥运会的报道中,团队又推出了《中法体育桥·影像记》《“印象·巴黎”系列海报》《体育地理—北京中轴线上的奥运印迹》等栏目产品,着眼“大体育”“大奥运”格局叙事。

比如,8月8日“全民健身日”播发的产品《北京中轴线上的奥运印迹》,通过一名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法国跑者,讲述他眼中的北京和中轴线文化,展现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成就,讲述中法两国体育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稿件播发当天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纪念日,北京中轴线申遗也刚刚成功,这个产品巧妙地切中了“奥林匹克+全民健身+中轴线申遗+中法建交60周年”四个主题。

奥运赛事期间,新华社加强优质图片内容的创意加工和二次传播,推出“巴黎这一刻”“闪耀巴黎”“致敬奥运经典”等模板化海报栏目,《中国队第一个金牌九宫格已达成!》《拼搏过,就是英雄!》《追梦无关年龄,热爱造就传奇》《用爱,为奥林匹克写下注脚》《巴黎奥运百年归来,一组数据看人类如何“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个夏天,我们在塞纳河畔见证中国荣耀与感动》等产品收获多个全网首页轮播和公号浏览量10万+ 。

四、在场发声,传播中国美学

从东京奥运会开始,奥运赛场的 Pool摄影席位增加了新华社这个唯一的发展中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加入,为更核心现场记录和呈现奥林匹克,增加了一个观察视角。而在此前长达数十年的奥林匹克影像国际传播阵地里,来自中国记者的声音和表达一直是稀缺的。

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再到巴黎奥运会,四年间,新华社共计向国际奥委会供图超9万张。9万张不只是一笔海量数据,这里面每一个瞬间,每一张面孔,都是态度的传播和观点的输出,都是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在场发声的载体。

IOPP框架协议中有一个共享机制,对于人数受限的特殊摄影点位,IOPP各成员通过协商指派一名摄影师承担拍摄任务,所拍摄的图片须共享给各IOPP成员单位使用。今年巴黎奥运会,是新华社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中全面承担IOPP共享点位拍摄工作,共计10个开幕式点位和8个赛事点位。这意味着无论是IOPP各通讯社还是全球媒体,各家所使用的这18个点位的图片,全部来自新华社。这18个点位,是我们在国际影像舆论场打开中国视角、传播中国美学的重要渠道。而这18个点位中,有一个尤为特殊的点位,那就是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巡游船只点位。

早在今年初,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门在分配巡游船只IOPP摄影点位时,要求各家通讯社上报登船需求。新华社第一时间表达了在中国代表团巡游船上拍摄的诉求,并最终如愿获批。开幕式当天,中国代表团和加拿大、喀麦隆、中非、智利代表队同处一船,按照字母排序,中国代表团并不处于船首位置。如何在不影响现场转播的前提下,既履行好拍摄其他代表团的职责,又展示好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对拍摄者来说难度不小。新华社记者曹灿作为船上唯一的专业媒体摄影记者,多角度记录下“中国红”闪耀塞纳河的画面,其中马龙挥舞国旗的照片,被多家媒体纳入开幕式十大经典瞬间。

不同国家的摄影记者在相同的点位,使用相同的相机,拍摄同一场比赛,最后展现的照片却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影响着记者对现场的阅读、对画面的取舍,也最终决定了各自镜头里所呈现的奥林匹克。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是巴黎奥运会上新华社图片所致力传达的理念。在编辑部盘点赛会十大经典瞬间时,编辑们更多地选择了那些能传递中国哲学、展现东方美学的瞬间:中朝韩乒乓球运动员同框合影、何冰娇展示对手国家徽章、李雯雯抱起教练庆祝、体操名将拜尔斯和队友下蹲致敬巴西冠军……在新华社记者的镜头里,我们能更多地看到全人类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求索奋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追求向往。

来源 《中国记者》

编辑 曾敏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