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火箭目前的困境时,我们不应轻言放弃任何球员或急于定夺未来发展方向。毕竟现阶段的火箭属于摸索阶段,需要积极培养和避免过早放弃。从火箭对阵勇士的比赛中可以看出一些启示。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申京为何效果不佳的问题。有人反复提及在场上申京似乎与其他队友格格不入,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火箭几乎所有球员都缺乏进攻威胁。像格林这样善于投篮的球员更倾向于持球自主出手,而内线球员小贾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无球移动,难以接受大范围的掩护。由于整体进攻能力不足,申京的持球突破和策应被限制,导致常常沦为低效的单打。这也解释了为何申京在挡拆时更愿意找范弗利特的情况。换言之,申京本身实力雄厚,若置身任何一个拥有射手的球队,都能表现出色。
另一方面,虽然对阵勇士时采用了以速度和防守为主的战术取得一定效果,但我们必须认清今年火箭球迷期待和目标仍是季后赛。客观来看,仅凭这种混乱的进攻和防守风格是否足以带领球队杀入季后赛?至少我认为这并非现实选择。可以明显看到,在对阵勇士的比赛中,凭借对手内线弱点让阿门和伊森上演了一番火爆表演,但若面对其他球队是否依然能保持如此状态和表现呢?
因此,我们不应急切地下定论谁才是火箭的核心人物。眼下的火箭正处于重建中,内部多重体系相互冲突。最理想的状态是,火箭能够同时保留以阿门和伊森为主的速度冲抢体系,又能兼顾申京为首的传掩护体系。这不仅需要年轻球员稳步成长,还需要火箭管理层和教练组制定合理规划。总之,耐心等待和清晰思路至关重要。
特定比赛输在格林和范弗利特表现不佳,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并非最根本原因。各球员状态起伏不定,谁该上场由主教练决定。
申京今天已经尽力拼搏,但受制于身体素质,且下半场几乎没有出场,他并非完全应承担责任。尽管我认为可以考虑交易申京,无论表现如何,若已签订高额续约合同而无法充分利用,又何必继续囤积?本场比赛中,申京作为拼命三郎奋力将比赛拖入加时赛,尽管最终失利,但他无愧敬意。
对阵乌杜卡的抨击最为激烈。早有人指出其进攻战术匮乏,完全依赖球员自发性防守。以谢泼德为例,其最大优势在于三分投射,但受制于身形的防守存在局限,所以应充分发挥其长处才是关键。相较之下,乌杜卡并未施展有效战术,让谢泼德上场却未有为其创造合适投篮机会的举措。
此外,加时赛再次派上格林和范弗利特意图何在?替补球员填平劣势形势并带至加时,应继续信任他们完成比赛。即便最终败北,也非大问题。此举已超越胜负关系,波及心态问题。让替补球员马不停蹄填坑并达成加时,然后让罪魁祸首上场恶化形势,究竟是何居心?回过头想想,伊森、阿门和史密斯这些球员会作何感想?设身处地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同事,辛勤劳作弥补缺失,最后却得任人推诿,气馁之感可想而知。
总结来说,对一个主教练而言,善于了解和运用球员实力至关重要。毕竟手中不可能尽是高水平球员,因此制定合理战术、集结全队至关紧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