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东契奇和PJ·华盛顿在场时的篮板影响力
用四要素衡量不同阵容的示例
在篮球比赛中,投篮效率、失误控制、犯规频率和篮板争抢是构成基本回合的四大要素,数据统计中也会通过(限制)有效投篮命中率、(造)失误率、(造)罚球率和(进攻)篮板率来量化攻防水平。其中最直观的也许就是篮板,具体来说,对手的进攻篮板率是防守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观察完上一场季前赛后,我想到了这个例子,在那场比赛中,独行侠面对身材高大的爵士前场时在防守篮板上显得很挣扎。
赛后我在推特上写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了PJ·华盛顿,独行侠的阵容更小了。而我的朋友、独行侠的杰出播音员查克·库珀斯坦很快回复说,东契奇也是独行侠篮板公式中缺失的重要一环。
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在上赛季交易截止日之后,独行侠是如何通过将东契奇和华盛顿搭配成一个较大的阵容,从而将他们从一支篮板排名倒数前十的球队转变为正数前十。
独行侠23-24赛季篮板球蜕变的数据分析
让我们用四要素的数据来分析独行侠的篮板球转型。我会使用Cleaning the Glass(CTG,会过滤掉垃圾时间的回合)的数据,但你也可以在NBA官方统计或Basketball-Reference等网站上找到四要素的统计。
下面我们来看看上赛季,在独行侠的交易截止日前,NBA球队在防守篮板(具体来说,就是对手的进攻篮板率)方面的排名情况:
如图所示的是在交易截止日前,防守篮板最差的球队,NBA平均对手进攻篮板率为26.9%,而独行侠排在第26(倒数第四),让对手在投篮不中后仍有28.6%的概率保有球权。
现在,我们来看看常规赛第二阶段,即2月9日之后的情况。这一次,我们要看的是防守篮板排名前十的球队,因为独行侠在截止日改造后已然跻身此列。可以看到,独行侠在截止日之后将对手的进攻篮板率限制在仅有25%,高居第8。
进一步了解阵容组合
你根本不需要成为会造火箭的科学家,也能得出结论——独行侠的阵容更大了。有两个像德雷克·莱夫利二世和丹尼尔·加福德这样的正印中锋,自然会改善他们的篮板球(如果还记得黑暗时代的话,少用德怀特·鲍威尔,甚至少打格兰特·威廉姆斯这样的小五号位)。
但仅仅让一个出色的大个子上场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独行侠在中锋位置上使用莱夫利或加福德,而在大前锋摆上小德里克·琼斯或格兰特·威廉姆斯的阵容。1784个回合的大样本显示,虽然这些阵容整体表现还算稳健(净胜+6.9分),但他们仍让对手的进攻篮板率接近30%。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样的双福打中锋的组合,但这次是和华盛顿搭配,这也是上赛季交易截止日后最常见的搭配:
可以看到,这些阵容让对手的进攻篮板率明显降低——准确地说,是24.8%。
2米 01的东契奇成为场上第三高的球员
那查克指出的卢卡篮板效应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正是有趣之处。
令我惊讶的是,加福德或莱夫利出任中锋,与华盛顿搭配,但东契奇不在场的阵容,对手的进攻篮板率达到了非常高的33.3%。这些阵容的样本量较小,只有307个回合,而其中的270个回合都有加福德在场。我们一直都知道控制防守篮板对他来说是个问题。根据数据统计,加福德也许是NBA防守篮板最差的中锋之一。
(莱夫利或加福德+PJ,而东契奇不在场时的阵容)
那么当东契奇在场时,双福搭配华盛顿的篮板如何呢?
数据显示,独行侠是一支精英级的防守篮板球队。在1102个回合中,他们将对手的进攻篮板率限制到仅有22.1%。
尽管我批评加福德的篮板球,但当东契奇和华盛顿都在场上时,无论是加福德还是莱夫利,防守篮板数据看起来都很强。当然,所有这些数据背后都有细节和情境的差别,数据分析总是如此。例如,截止日后小琼斯经常是场上第四高的球员,他是另一个身高臂长且运动能力出色的球员。
尽管如此,这些数据还是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我在推特上与独行侠前分析师哈拉博斯·沃尔加里斯(赌徒)的一段对答。他指出,尽管卢卡的个人篮板数据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的on/off篮板数据并不好看,甚至是负数。
我的回答是,当卢卡作为场上第二高的球员时,并非行不通(甚至会有很出色的进攻),但运动型侧翼和正统四号位会在篮板上惩罚你。但在过去,只要卢卡是独行侠场上第三高大的球员,球队的篮板数据通常都很不错,上赛季尤其如此。
最后,我希望这个例子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超越个人数据,深入研究球队或阵容的四要素,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比赛的方方面面,比如篮板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