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邵尔代斯勒到巴拉克、哈马,细数02-12的10年间拜仁的15位中场

2002年,拜仁慕尼黑在欧洲赛场的表现堪称传奇,但却并未能在欧冠的舞台上再次捧起大耳朵杯。

有人说,拜仁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锋线的火力,后防线的铁血防守同样是关键。

但到底是什么导致拜仁在这十年间屡屡与欧冠冠军擦肩而过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拜仁的中场阵容找到一丝线索。

说到拜仁的中场,得先提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这支球队在2002到2012年这段时间内,中场似乎总少了点什么?

如果把拜仁的中场比作一道菜,似乎少了那种能让整道菜味道突出的独门秘方。

锋线有了像克洛泽那样的捕食者,后防有了像拉姆那样的全能战士,但中场呢?

就好像总差那么一点火花,缺少了一名能够左右比赛节奏的中场大师。

拜仁的中场阵容,在2002到2012年之间,经历了不小的波动。

你看,这个时期拜仁的中场,仿佛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齿轮不总是配合得那么顺畅。

虽然有不少优秀的球员,但总少了那个能为球队注入灵魂的中场核心——就像你做饭时,少了那瓶醋,菜味道好像总少了点灵气。

有些球员天赋爆棚,但伤病成了他们的绊脚石;有些球员虽然拼劲十足,但缺少那种传球和创造力的魔力。

今天,我们就从这10年中的15位中场球员聊一聊拜仁那段缺少中场大佬的历史。

2002-2006年:中场的挤牙膏式发展

2002年夏天,拜仁以创纪录的960万英镑引进了巴拉克。

这个价格是不是有点夸张?

但当时,巴拉克就是拜仁所需要的那种中场——不仅能进球,还能传球,能防守,也能调度。

在他的带领下,拜仁的中场有了闪光点。

尤其是在进攻端,巴拉克的灵活性和创造力,简直是当时拜仁中场的定海神针。

尽管如此出色,巴拉克的短短四年拜仁生涯也注定了不完美。

2006年,他选择了离开——转会去切尔西,给拜仁球迷留下了一地的伤心。

巴拉克虽好,但那时的拜仁中场,缺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心脏。

与此拜仁也有一些其他球员尝试填补这个空缺。

代斯勒2002年夏天加盟,但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伤病,效力5年仅出战62场比赛。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拜仁需要一名中场指挥官时,代斯勒始终无法发声,这对球队来说是多么大的遗憾。

再看看泽罗伯托吧,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拜仁的战术体系里,却始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你觉得他就像一个做得好却被忽略的好演员,有才华,但没有得到舞台的真正认可。

而那时候的哈格里夫斯和邵尔,虽然拼劲十足,但也有局限性。

哈格里夫斯的表现总是时好时坏,缺少了稳定性;而邵尔,努力是努力,但技术上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点。

至于杰里梅斯,这位总是能跑满全场的球员,虽然工作态度绝对没得挑,但他的创造力显然不够,这使得拜仁的中场缺乏一名能够突破防线的创意人物。

2007-2009年:两步走,依旧缺少大师

2007年夏天,拜仁签回了泽罗伯托,并与范博梅尔组成了中场双核。

这对中场组合看似稳固,实际却暴露出拜仁中场缺少创造力的短板。

泽罗伯托依旧是那位经验丰富、稳重可靠的球员,而范博梅尔,作为球队的第一外籍队长,他的风格也偏向防守多于进攻。

虽然这套双中场组合提升了拜仁的防守硬度,但从进攻的角度来看,却显得缺乏激情和创造性。

中场的传球配合,看似稳定,却无法制造出让对手防线崩溃的杀伤力。

奥特尔的加入,带来了更多的防守选择,但他虽然表现出了极强的防守硬度,却没能成为拜仁中场的万金油。

而年仅17岁的克罗斯,在2007-08赛季首次为拜仁出场,虽然有着极高的天赋,但他的崭露头角并未能够即时改变拜仁中场的局面。

更让人惋惜的是,拜仁没有及时抓住克罗斯的潜力,导致他在日后的发展并未与拜仁同步,而是走向了其他的俱乐部,最终成为了德国足球的一颗璀璨之星。

2008年夏天,博洛夫斯基从不莱梅加盟,但他在拜仁的时间如过眼云烟,仅仅效力一年便离开。

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拜仁中场就像是一道菜,加入了新的佐料,却始终没有找到那个能够让整体味道突出的核心。

2009-2012年:拜仁中场逐渐进入巅峰

进入2009年后,拜仁的中场终于有了点亮眼的变化。

小猪施魏因施泰格开始从右边前卫转型为后腰,这一转型不仅让他变得更加稳定,还逐渐成为了拜仁中场的核心。

特别是在范加尔的战术调整下,小猪的发挥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成为球队不可或缺的中场枢纽。

你看,他不仅能回防,还能组织进攻,可以说是拜仁中场的全能战士。

2010年,拜仁以1700万欧元签下了古斯塔沃,成为了球队防守型中场的铁腰。

古斯塔沃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拜仁中场的防守质量,但相比于其他豪门的中场,拜仁的中场配置依旧缺乏那种惊艳的力量。

特别是在进攻端,虽然古斯塔沃的防守能力无可挑剔,但却无法带来足够的进攻创造力。

同年,季莫什丘克加盟拜仁,由于克林斯曼的推荐,很多人对他的到来充满期待,但他在拜仁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季莫什丘克虽然有一定的硬度,但在拜仁这支球队的复杂战术下,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始终无法打出应有的水平。

到了2012年,哈梅斯·罗德里格斯的到来,让拜仁的中场增添了一抹亮色。

虽然哈梅斯在拜仁的贡献在三冠王的辉煌中并未被过多提及,但他的到来无疑提升了拜仁的创造力,尤其是在比赛的组织和调度上,他为拜仁中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拜仁的中场,终究是缺了那么一个大师

回顾2002到2012年这段时间,拜仁的中场虽然不乏天赋球员,却一直缺少一位能够统治比赛的中场大师。

巴拉克的离开、代斯勒的伤病、泽罗伯托的低调、以及后来的古斯塔沃和小猪的崛起,虽然让拜仁的中场逐渐变得更加稳固,但始终未能找到像范德法特、卡卡那样的世界级中场。

正因如此,拜仁在欧冠赛场的成绩也始终没能达到顶级豪门的高度。

虽然拜仁的中场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不少的尝试和阵容调整,但与其他顶级球队相比,缺少一名能彻底改变比赛走向的中场大师,显然是拜仁未能重回巅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内的中场阵容始终未能找到那个灵魂人物,才导致拜仁在欧冠赛场上屡屡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或更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