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外援不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两天,中国足球协会主席宋凯在一次研讨会上的谈话引得议论纷纷。足球圈内注意到谈话中尊崇技术、练好技术的观点,足球圈外多路媒体盯住不放的则是另一焦点——引进外援和归化球员。这当中似有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宋凯主张职业联赛放开对外援的限制,但是有很多反对声音。他认为欧洲联赛越先进越开放,反倒是我们越落后越不开放。从足球发展规律和逻辑关系上说,先进与开放、封闭与落后,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一个“越”字似乎说明是互为因果。但欧洲足球并非因为开放才成为先进,中国足球也不是因为封闭才导致落后。最近十几年中国足球的开放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竞技水平不进反退。封闭的联赛不能算职业化,但提高水平绝不能单纯依赖外援,近邻日韩足球的成功经验和中国足球自身的教训皆可为证。

其二,通过归化外籍球员,增强中国足球竞争实力,不是心想就能事成,基本条件是综合国力发展,并以国际规则为准。最终能否提高国家队大赛成绩,很大程度上要看归化球员能否融入,而非个人的临场发挥。归化球员参与了上届世界杯预选赛,他们的表现和作用不够充分,但球队成绩不好,不表明此路不通。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下滑,也难为了归化球员。

其三,担心限制薪酬,会降低外援质量。中国足球曾经用离谱的高薪,请外援和外教来帮忙圆梦,国内外和足球界内外多有负面反馈。外援的水平只要和本土球员不在同一档次,就没有竞争关系,更不存在挤压年轻球员出场机会的情况,其薪酬应按足球市场常规而定。俱乐部不能只希求物有所值,却不量力而行。

中国足球引进外援已有将近30年历史,始终没能影响和带动中国球员提高竞争力。此次宋凯的想法是一己之见、一时热情,还是征得广泛赞同后形成的主流观点,不得而知,日后的实践自然会证明。总之,提高技术是基础,是根本,做好这件事,引进外援才有意义。没有青少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根基,各种外力的作用就无法最大化,何况它本不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