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径需要刘翔,也需要更多的“孙海平”,这是许多田径业内人士的共识。在大阪,孙海平几乎缔造了一个传奇:亲手带大的刘翔成为世界跨栏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连着两年冬训带教的史冬鹏在一年之内三易个人最好成绩,还在决赛中一举迈入13.20秒大关;点拨了不到两个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闯入半决赛。
北大学子邢衍安的一番话说得明了:“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许多。”
相信小伙子是出于肺腑之言,而绝非敷衍。从刘翔身上就能看出,自从雅典夺冠以来,中国飞人几乎始终立于世界潮头,但凡参加的比赛无不在前三行列,状态之稳定令人咋舌。更重要的是,除了去年年初那次意外崴脚,刘翔纵然再疲惫,也很少被伤病困扰。作为中国田径界出国参赛最多的运动员,同时他也是受伤最少的运动员,能够兼顾高强度的训练、比赛与良好的状态,这不啻于中国体育界的一个奇迹。
孙海平的带教手法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刘翔之前,他的弟子是陈雁浩,他曾做过有意思的对比,“陈雁浩的训练量是我当运动员时的一半,刘翔的训练量又是陈雁浩的一半。刘翔一般每次有两个多小时的训练,最多一天也就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调整放松。”这与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讲究的“三从一大”大相径庭。
“从比赛中找出问题,在训练中解决问题,随时随地调整训练”是孙海平赋予刘翔成功的最大秘诀。每次刘翔参赛,孙海平总会带一个高速摄像机,把徒弟从起跑前一直到撞线后的全程都拍摄下来,回去之后再一帧一帧画面地研究,这就保证了刘翔从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国内为比赛录像的教练不在少数,但事后能仔细研究的教练又有几人呢?
在本届世锦赛上就有运动员对教练的执教方法发出了一些疑问,而且在比赛中这些问题也有所显现。比如说,如何确定行程才能保证运动员完全适应当地的条件,比赛中战术如何安排等等。
比赛是运动员自身的展现,他们要有“随机应变”的本领,但教练“答疑解惑”的能力有多高,不仅是运动员取得成绩的重要一环,也是教练价值的具体体现。(本报大阪今晨专电)
(责任编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