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专稿(记者 马宁宁、马骞、孟毅、孔杰、陈凯):北京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身影,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残疾人运动员能出现在残奥赛场上,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困难,更要突破诸多外界条件的限制。
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乌戈·隆巴尔多是巴拿马残奥田径选手赛义德·戈麦斯的教练,曾带领赛义德·戈麦斯获得了8枚残奥奖牌。尽管成绩辉煌,但如何获得经济资助仍然是困扰两人的一大问题。乌戈·隆巴尔多说:“平时政府给我们的支持比较少。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自掏腰包来支付各项交通费、训练装备等等费用。家人也会为此而抱怨,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不过从去年开始,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国家残奥委会给了我们一笔经费,帮我们准备北京2008年残奥会。”
经费不足,训练设施就难以得到保障。众所周知,射箭仅仅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所用的器械就已非常昂贵,属于高档体育消费范畴。如果将其当成一项长期从事的体育运动,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一名没有收入的中学生残疾运动员来说,练习射箭的训练经费问题就显得尤为严峻。我们说的这位选手就是年仅16岁的德国选手卡塔琳娜·舍特,她告诉我们,她坚持练习射箭已经有12年了,每周练习5次,能够坚持不懈练到现在并走进残奥会的赛场,要得益于爷爷的支持。卡塔琳娜·舍特说:“主要是爷爷出钱资助我,当然,也会从德国射箭协会得到很少一部分赞助。尽管我为这项运动付出很多,牺牲了很多时间,但是我很乐意,因为我由衷地热爱这项运动。”
比起来自于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选手,经济欠发达的一些非洲国家的运动员就面临着更多困难。来自乌干达的举重运动员比利·森根多和他的教练哈鲁纳就是克服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困难来到北京残奥赛场的。受乌干达国内经济条件所限,政府不能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提供任何资助,因此比利的所有训练费用都必须自己筹备。由于负担不起正规的训练器械费用,他们便从工厂捡来铁棍,从汽车厂找来轮胎,自己制作训练器材。平日训练,比利就把自己的双腿绑在一张旧铁床上,成百上千次地举起用废旧轮胎和铁棍制作的杠铃。教练哈鲁纳说:“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一旦你决定参加比赛,就必须把比赛和你的心灵融为一体。正因如此,我们才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到现在。”
经济上面临困难,就想各种办法解决;没有训练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非洲的一些残疾人运动队在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特迪瓦此次共派出了3名选手参加北京残奥会,田径项目男子400米和800米-T46级别选手科内告诉我们,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他们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夺得过三枚残奥会金牌,此番征战,他的信念依旧不改。科内说:“我们没有器材,没有鞋子,什么都没有,我们只是根据已有的东西进行训练。我们都抱着美好的信念在训练,有信念就能成功。我们确实非常缺器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获得了4枚残奥会奖牌:三枚金牌,还有一枚铜牌。在悉尼残奥会上获得铜牌的选手这次没能来北京,就是因为没有缺少经费。我们希望在这里拼搏,能赢得好成绩。”
除了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在一些国家中,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无法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从而制约了他们的训练水平。印尼成绩最好的轮椅网球选手伊达告诉我们:由于前些年轮椅网球运动在印尼开展得不够广泛,她曾经一度中断了训练,后来国家逐渐重视发展残疾人体育,她才又重新回到训练场上,政府的扶持令残疾人运动员训练起来更加有动力。伊达说:“因为那时候在印尼没有什么轮椅网球的赛事,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活跃起来。之前举行的印尼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我看到现在残疾人体育已经受到了关注,那些取得了冠军的运动员可以去当国家公务员。我看到政府希望使残疾人和健全人享受平等待遇。”
残疾人运动员在克服伤痛之外,还要解决艰苦的训练条件问题,解决各种棘手的难题,了解到了这些,我们怎能不对他们的精彩亮相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