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评论

中国体育报:回眸残奥 感动无限

  北京残奥会已经落幕,采访残奥会的本报几名记者在这十几天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国际残奥委会的官员,以及志愿者、观众亲密接触,感受颇深。他们有太多的感动与经历,渴望与大家分享。

  当北京残奥会真正走近你我时,才发现多年以来我们距离残疾人其实很远,距离他们的内心世界更远。

残奥会给了我们一个交流融合的机会,让大家彼此感悟超越自我的真谛、共享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回首这十几天,总能在这些采访对象身上发现一种体育力量乃至人生内涵的精神归宿。那就是——超越自我,共享世界。

  ■超越篇

  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超越演绎一场更伟大的胜利

  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超越

  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记者有幸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感动瞬间,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行为展现了“超越”的理念——一种超越生理障碍的勇气和信心,展现了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独腿乒王”陈刚在双打比赛中两次飞身倒地的舍身救球,“中国剑客”张蕾发着39度多的高烧,在60多个小时内,打了18场比赛,两度挺进决赛与队友会师……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他们用体育精神诠释着超越、拼搏的赞歌。

  而这种“超越”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心理上的超越。采访中,记者常常问他们,运动给他们生活中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中国举重的第一块金牌得主肖翠娟说:“我家是农村的,又有残疾,所以从小就很自卑。举重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跟着教练四处去参加比赛,觉得原来世界还很大,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运动让我更加自信和开朗,也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又都传达了同一个意思,体育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残疾人摒弃心理上的偏见与自卑、平等自由地参与社会生活,也正是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精髓之所在。 卢 苇

  演绎一场更伟大的胜利

  采访了很多残疾人足球运动员,但来自爱尔兰七人制脑瘫足球队的迈克尔·马龙却是最特殊的一个:每当比赛开始的时候,马龙都会默默地坐上观众席,眼看着曾经的队友们在球场上拼杀,马龙却只能用自己撕心裂肺的呐喊为队友加油。

  原来,在本届残奥会七人制脑瘫足球比赛开始之前,马龙在接受检测时被告知“已经基本恢复了运动能力,无权参加本届残奥会”,也就是说,以往被定级为CP8(脑瘫程度最低级)的马龙已经将自己的定级指数提升到了CP9甚至更高,简单地说,马龙已经无限接近了正常人,而再没有权利参加残奥会了。

  对此,马龙先是感觉很是气愤,在他看来,要他从遥远的爱尔兰赶来当观众真的是一件很不爽的事情。但能见证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天天转好,马龙也实现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初衷。

  中国脑瘫足球队教练员贾洪文告诉记者,脑瘫孩子完全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改善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借此成为健全人。因此,贾洪文从未因为球队战绩不佳而有过任何抱怨,因为在他看来,能参加残奥会比赛,能在竞技场上增加球员康复的可能性,他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残奥会的赛场上,和运动员竞争的并不一定是身边的对手,更有可能是运动员的内心,是运动员自身残障的身体。带着出场记录为零的统计单回家的马龙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在北京,他已经用“超越”演绎了另一场更伟大的胜利。 林 剑

  希望明天能够超越今天

  北京残奥会游泳比赛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来自南非的娜塔莉,这位在此之前参加了北京奥运会10公里马拉松游泳赛的独腿姑娘在水立方轻松地摘下五枚金牌,是本次游泳比赛获得金牌最多的选手。射击赛场上,来自瑞典的雅各布森在四个项目中收获三金,将自己的残奥会金牌数量增加到了17枚,这是迄今为止残奥赛场上没有其他人能够做到的。同样的例子还有被称作轮椅上的“费德勒”的荷兰姑娘费海尔,在拿下轮椅网球女单冠军之后,费海尔已经实现了五年不输一场球的壮举。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个感受:“不停地赢得比赛胜利从未让自己觉得失去趣味,因为每次比赛结束之后成绩都复归为零,希望在明天能够超越今天。”不断超越是体育竞技的初始之意,无论是对于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来说都是如此。

  比生理和成绩上的超越更加深刻的还在于心理上的超越,残疾游泳运动员李汉华受伤之前曾是一位成绩突出的专业游泳队员,这位泳池里的希望之星在遭遇变故致使高位截瘫之后开始过起了与人隔绝的生活,将自己关在屋里不愿意出门见人,甚至一度尝试过自杀。但现在的李汉华却出现在了水立方的大庭广众之下,而且自信十足地与各路强手一争高下,即使在本届残奥会上最终没拿到金牌,但这种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超越比金牌更值得钦佩。 刘小龙

  超越自我比超越对手更难

  超越的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在这方面,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赋予了“超越”鲜活的生命力。在这些优秀的残疾人身上,你会轻易发现他们的超越何等非凡,也会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会以站在最高处聆听国歌、看着国旗冉冉升起为荣,而在那些盲人柔道、盲人门球等盲人运动项目上,你会切身体会到他们惟一的信念——与大家一起聆听国歌是何等珍贵!训练时常以鼻青脸肿为代价,耳朵和手慢慢地变成他们生活中最信赖的“眼睛”。

  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运动员的内心世界往往都会经历一段极其脆弱的时光,放弃在他们身上又似乎不需要过多理由。中华台北轮椅射箭选手曾隆辉年近五旬,当记者走近老曾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曾经的“脆弱”——一度自我封闭,不愿出门,对人生消极茫然。“如果不是练习射箭并参加了残奥会,我不会理解‘自力更生’的含义。走出去多交流,我才发现世界很大,心境就广了。铜牌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我战胜了自我,因而即便在比赛中输给对手也不遗憾!”很多人祝贺老曾,他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开阔了眼界,这才是他最欣慰的。 曹 林

  还有多少伟大能被超越?

  在残奥会赛场采访了十几天,不夸张地说,记者几乎每天都会热泪盈眶。每当看到一个个运动员在圣火的照耀下叱咤赛场、奋勇争先,听到国歌奏响和全场雷鸣的呐喊,感受那无与伦比的激情,记者的心里都充盈着巨大的震撼。“鸟巢”恰如一个巨大的“梦工厂”,总能诞生史诗般的壮美。

  在男子200米T36决赛中,中国香港的“神奇小子”苏桦伟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摘金。颁奖仪式上,紫荆花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当他向全场挥手致意时,一曲《中国人》又响彻赛场内外。那一刹那,如果知道他的奋斗故事,不流泪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自小听不清楚、身体不便的男孩,为了超越心中的梦想不停地奔跑,直到站上世界体育的最高领奖台……

  中国轮椅竞速队更是让人感动不已,一个个只能通过轮椅“行走”的队员们,在本届残奥会上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荣誉。而当采访他们时,他们都会提到恩师田海江,说要把一枚枚金牌献给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为了田教练的嘱托,为了实现心中的超越,他们转动着“战车”,风雨兼程……

  这样的超越还有太多太多。其实,不论输赢成败,对于这些可爱的运动员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的第一名,都在用自己的超越,唱响了对生命的礼赞。

  记者不禁想问:还有多少伟大能被超越? 窦雨佳

  ■融合篇

  你听到国歌声了吗?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盲人足球应该是最安静的项目。由于毫无光感的球员要依靠球体中的铃铛和引导员的口号确定足球的位置和自己的前进方向,“请保持安静”就成了残奥盲人足球赛场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提示语。

  但对于中国盲人足球队的小伙子而言,他们还是希望可以在比赛之余听到现场观众更多的欢呼,更多的应和,比如在自己完成精彩射门之后,比如在赛前演唱国歌的时候。但可惜,现场观众似乎只是在比赛中和我们的球员们形成了呼应,而在赛前奏响国歌的环节,那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却全是发自中国盲人足球队小伙子们的口中。

  “我们当然希望现场观众能和我们一起唱,球员们也想知道观众和他们在一起。”中国盲人足球队的领队陆上骥这样说,而通过记者的协调,在9月15日中国对阵巴西的比赛中,现场观众终于和中国盲人足球队一起唱响了国歌!

  本次残奥会的理念为超越、融合、共享,而球迷与球员在球场上的互动体现出的正是融合的力量。虽然现场观众无法在球员带球疾走时加油、呐喊,但在他们心中,却燃烧着和场上球员一样炽烈的火焰!盲人足球运动员们从观众的注视、欣赏中得到满足和提升,现场观众也通过盲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表现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和盲人运动员一起唱响国歌吧,那一刻,所有人都摒弃了黑暗的束缚,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人性的绚烂美丽!林剑

  导盲犬待遇的改变与社会的进步

  认识平亚丽和她的导盲犬并不是在开幕式上。那还是7月初的一个活动中,平亚丽带着导盲犬lucky第一次走出了家门。当时,平亚丽哭着说:“我特别感谢今天能让我和lucky一起参加活动。以前没有导盲犬,我出门不方便,现在有了导盲犬,我反而哪儿都去不了。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可我有了眼睛却不能出门,只能在家里。”那时的平亚丽是多么的无奈。

  残奥会期间再次采访平亚丽,这一次,lucky温顺地陪在她身边,平亚丽脸上是幸福满足的微笑。她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一天,她带着导盲犬和一个朋友出门办事,打出租车的时候,就怕人家不让狗上车,她躲在后面让朋友去和出租车司机商量。没想到,司机爽快地答应了,并说:“我们都知道导盲犬不伤人。”

  两次采访相隔不过两个月,导盲犬的待遇却有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是法规的保护,也包括人们的理解与接受。残奥会是一个巨大的粘合剂,它正在消除着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让整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关怀、理解、接纳、融合,这是何等的人性关怀!从导盲犬法律的空白,到临时法规的颁布,从无障碍设施突飞猛进,到地铁增加了人性化设计,几百辆公交车拆掉了部分固定座椅设置了残疾人士区域,这样的接纳与融合铺天盖地。残奥会,让残疾人体会到共享的快乐,也让健全人懂得融合的技巧。一只狗命运的改变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部国华

  手拉手的舞蹈 心连心的交流

  在女子坐式排球的决赛现场,有两位特殊的观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位美国女拉拉队员和一位中国残疾人朋友,他们在场边为中美两队的精彩表现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无论是在鼓掌的中国轮椅朋友,还是旁边的美国拉拉队员,或其他在场的观众,都对他们投缘的交流发出了称赞。北京残奥会,让这样许许多多的中外朋友融合在一起,跨国界的交流升华为深厚的友谊;他们这样手拉手的舞蹈,带动着心连心的交流,也诠释着北京残奥会融合的理念。

  他们的舞步是那么的自然、优雅,挂在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惬意,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尽管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短短几分钟还是给了很多人心灵的震撼。可以为两支不同的队伍加油助威,也可以为了共同的友谊轻歌曼舞。

  手拉手的舞蹈只是北京残奥会的一个缩影,心连心的交流还在慢慢涌动…… 邓 宇

  融合的前提是平等

  “残奥会是为了帮助残疾人运动员更好地打开心结,在今后的生活中融入社会”,中国残奥射击队领队孟晓星曾对记者这样阐释运动员参加残奥会的终极目的。

  在残奥会上摘得四金的美国游泳运动员杰西卡·朗与大名鼎鼎的菲尔普斯出自同一个俱乐部,现在这位气质优雅的“美国丽人”在当地的名气丝毫不逊于菲尔普斯。杰西卡·朗经常利用自己和菲尔普斯的知名度一起到世界各地做慈善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呼吁权益。中国的何军权在国内残疾人体育界也是明星,同样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造福,至今他已经拍摄过多部电影电视剧,成为残疾人励志的偶像。在某次慈善拍卖会上,他的一枚金牌拍出了30万元的高价,帮助了很多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无论是杰西卡·朗还是何军权都是通过体育运动增加影响力,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当中。

  残疾人融入社会有一个前提就是平等,没有平等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融合。在本届残奥会采访过程中,中国唯一一位盲人记者杨青风的话让记者感受颇深,“我想给所有健全人提一个建议,以后能不能不用‘残疾’这个词汇称呼我们,而用‘残障’,疾是一种病,带着这个字眼,你永远都摆脱不了病的阴影,但是障只是一种障碍,是完全可以跨越的。”这几句话代表了整个残疾人群体希望能被社会平等对待的心理诉求。刘小龙

  “残疾”一词从我的字典里消失

  以前我很少接触残疾人,这次报道残奥会让我一度有点惶恐。可是就在残奥会前,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希望这届残奥会结束后,‘残疾’这个词将永远从人们的字典里消失。”

  带着他的这句话,我开始投入到残奥会的采访报道中,惊喜地看到一个个运动员们,在这一方大舞台上展现着最真实的光芒、最真诚的梦想,同情或是怜悯绝对不是指向他们。

  “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就是一个率真的大男孩,与他面对面,他还挤眉弄眼。喜欢奔跑、酷爱比赛,于是,他就来了,虽然没有小腿。即便如此,他还参加健全人的比赛,并且击败了很多人,谁敢说他是“弱势群体”。

  还有中国香港硬地滚球队的郭海莹,因为脑瘫,她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可通过训练、比赛,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更是把残奥会的金牌收入囊中。她喜欢网上聊天,总是因为这个被爸爸吵着要早点睡觉。

  在采访期间,身边随时都能看到“残疾人”记者,他们麻利地穿行于各个场馆,毫不含糊地完成自己的报道任务;还有很多残疾人志愿者,他们都是普通的一员……

  我想,本届残奥会结束后,“残疾”这个词至少会在我的字典里消失。 窦雨佳

  ■共享篇

  有障碍的是我们的心灵

  有人问我采访残奥会有什么感受?我说:“每天都有新的感动。”其实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这样,接到采访任务,我的心里有很大的障碍,因为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也受不了他们那些残缺的身体。可真正走进残奥会,我才觉得其实这些对他们不是障碍。

  由于我负责的是综合,因此接触到的除了运动员,更多的是普通的残疾人。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个超越平常的力量。在主新闻中心第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一位盲人记者就自信地举手提问,他叫杨青风。事后,他说:“我和你们没什么两样。”这是中国残疾人注册记者第一次出现在残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尽管他的出现那么的引人注目,甚至有一家电视台一直在跟踪采访,但那句“我和你们没什么两样”深深地触动了很多人。

  渴望平等、渴望融合、渴望共享是每一个残疾人的希望。肩膀以下毫无知觉的残疾人董明,毅然选择做一名志愿者。有人说,都这样了,不是凑热闹吗?其实,和正常人一样为残奥会做奉献,这是每一个残疾人的心愿。为了能坐在轮椅上,她腰里缠上厚厚的钢筋,由于自己大小便都不知道,就整天不喝水、不吃饭,还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像董明一样,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正用一种超人的力量来和我们共享生命的激情。部国华

  全世界都在享受精彩与感动

  在每个奥运场馆,我们都能看见奥运宝贝们的身影。这群天真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她们稚嫩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可爱的笑容给了拉拉队更多呐喊的力量。今年6岁半的何文喆整场比赛都高高地扶在栏杆上,“中国队”背后带动着无数的“加油”。尽管在坐式排球的比赛中日本男女队都一场未赢,但执著的日本少年拉拉团用整齐的声音鼓励每一位队员。享受比赛的胜利更要享受比赛的过程,无论男女老少,全世界都在享受着北京残奥会的精彩与感动。

  感动中还有北京热心的哥们的身影,为了让北京残奥会实现“无障碍”,他们也像志愿者一样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服务一样,北京的哥们的热情与细心让很多身有不便的游客称赞不已。这样感动我们的故事已经有很多很多,而他们却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的哥”。 邓 宇

  加速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

  体育让残疾人运动员找到自信与价值,更加开朗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而另一方面,残奥会所影响的不仅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对于整个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李嘉是一个残疾人志愿者,虽然只能坐在轮椅上为大家服务,但每天都很开心,他说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在团队里面工作,大家团结一致的感觉很好。此外也是因为这份工作,今年将近50岁的李嘉二十多年来第一次独自踏出家门,“我一个人从家搭地铁换乘公交上班。发现北京的无障碍设施真的大变样了,很方便。”李嘉开心地表示,这样一来自己以后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出行,再也不用天天闷在家里了。

  采访心目电影院的创办者大伟时,他曾经说:“接触的人、事、物少,获得的信息、知识就少,这是残疾人边缘化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残奥会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无障碍程度,这种提升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上的,也是软件环境上的,社会对于残疾人更加尊重、平等、关爱,出行更加便捷,相信这一定会加速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卢 苇

  共享世界是崇高的人生境界

  “共享”体现了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并进、共享一个世界的精神。大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品味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与其说共享世界是一种追求或目标,不如说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韩国志愿者张雄石的聊天中,有一个话题成为彼此最大的共识——他们的微笑。

  张雄石的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还时常会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悲伤甚至消沉,看看他们,大多时候都会在脸上挂着微笑。”显然,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世界的快乐。很多记者在采访开始后都在不经意间习惯了蹲着与轮椅运动员、教练员等平视交流,很多盲人运动员也会乐意接受志愿者的周到服务。因为大家都在享受这次交流的盛会,彼此的些许“顾忌”也随着交流的增多慢慢淡化,在大家的心中都会将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健全人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只是困难一些而已。”

  我想,真正理解这句话,才是此次报道残奥会的最大收获。曹 林

  

(责任编辑:邓鑫鑫)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