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中国青少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堪忧

2009年07月23日18: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卫宏 李鹏翔

  (记者 刘卫宏 李鹏翔)学校训练场上到处都是学生,大广播开始播音。就在别人以为课间广播操即将开始的时候,“大广播”里却说:“现在开始补习文化课,今天讲语文……”原来,那是一群青少年运动员正在进行专业训练,顺便“收听”文化课。

  这不是搞笑片,而是国内某地一所运动学校对文化教育课的安排。这种重体育训练而轻文化教育的喜剧情节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高雪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起他开展调研时的这一见闻时,有点哭笑不得的味道,“难以置信的是,这种用大广播上文化课的做法还被作为经验推广。”这位教授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世界冠军,连汉语拼音都不会。

  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高雪峰对国内少年体校进行过专门调研。他说,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0至12学时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因此,“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

  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一位官员介绍,中国已有约42%的少年体校,开始与普通学校合作,探索“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过,高雪峰认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他说:“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调查发现,体校的确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一大早就把学生拉起来锻炼,而且运动量特别大,学生一上文化课就纷纷睡觉。”

  城运会期间,记者对足球、乒乓球、体操、射击等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受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玉溪足球队教练潘建福、青岛军事体校校长刘谕等介绍,多数青少年运动员能在体育训练的同时读到初中,但许多人只是小学水平。清华大学射击队的孙鑫曾在县、市体校接受过教育。她承认,“在体校,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学习可以说是被完全荒废了。”

  高雪峰认为,虽然目前的体育教学体制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人才,但体校的教育和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和体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形势,尤其是青少年文化教育问题成为这一体制的一大“死穴”。他说,如果不及早进行改革,可能会出现震撼性的动荡。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君木)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