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山东威海10月14日体育专电 题:全运会女足首增青年组赛事难掩无人喝彩尴尬
新华社记者陈鹏 王昊飞 滕军伟
全运会女足青年组比赛尘埃落定,一枝独秀的江苏队毫无悬念地戴上桂冠,这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女足青年组比赛的金牌。
本届全运会首设女足青年组赛事,目的无非是推动青少年发展,但比赛进程令人遗憾:小组赛几乎没有观众,前四名决战赛场上只有组织的数百观众呐喊,小球员们只能在空旷的赛场中聆听自己的心跳、脚步和呼吸――在孤独的赛场上,她们品尝着几乎与训练相差无几的清冷。
中国女足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寂寞冷清,老女足当年就在无人喝彩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杯、奥运会亚军的奇迹。但当年的专业化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女足走向市场之初也一度出现过观众上万的壮观场面,随着中国女足成绩不断下滑,女超联赛逐步乏人问津——与男足惊人地相似,女足国字号的成绩欠佳也给国内联赛带来重创,中国女足联赛已经坐失了最好的发展契机,即便2007年承办了女足世界杯、2008年奥运会打入前八,中国女足整体大环境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记者曾经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采访过女足国青队,即便是有着国字号头衔,这支队伍也是“默默无闻”、少人关注。很难想象中国女足能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走出低谷。目前国内有16支女足球队,平均每个球队约2-3支梯队,足球总人口不足2000,后备人才匮乏仍然是困扰中国玫瑰复兴的老大难问题;以本届冠军江苏来说,注册球员约达1000多名,约500人走向各级别赛场,可谓中国女足的中流砥柱。但反过来看,江苏女足的一枝独秀实为中国女足运动的莫大悲哀。
如何走出困境?现场观战的中国女青主帅高荣明认为,建立女足的普及机制尤为关键,中国足协今年启动的“草根足球计划”或能帮助更多女孩走上足球之路,本届增设青年组赛事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它将促使各地重视女足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广阔的未来仍在那些根本不愿意走进球场的普通人身上——如何唤起他们的足球热情,鼓励他们亲近女足并乐于让自己的孩子投身足球?这仍然是本次赛事留下的最大疑问。(完)2009/10/14 20:48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