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中输入“台山排球”,可以得到32800条相关新闻。多是一些以往的旧闻,比如这里曾是“华侨之乡”、“排球之乡”,比如周恩来亲切接见之类。近期的相关新闻不多,郎平签约广东恒大的时候礼貌地恭维了一句,中国女排前队长冯坤在日记里表达了惊讶之情。
但作为一名曾经的男排队员,我知道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据说那里村村都有排球场,人人都懂球评球,但为什么曾经有着贵族血统的台山排球,会走到了悬崖边上?
• • • •
黄超峰有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在台山市体育局局长办公室,他不停地翻阅着字典那样厚的一沓资料,手指在重点部分停下。
“台山被称为华侨之乡,”他开始向体育画报记者讲述那段历史。1913年,一位谭姓华侨回乡过春节,顺便带给广州的儿子和他的同学一些排球技术。第二年暑假,这些排球和技术又经由那些在广州读书的台山华侨子弟之手,带回了台山。
在台山排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华侨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避免孩子沾染上当时社会流行的嫖赌饮吹恶习,华侨们让子女参与排球,并出资组建队伍、奖励优胜者,或者购买球、球网等。
尽管他们传授的可能不是标准规则(比如1975年2月澳大利亚男女排来访,当对方打出好球,观众齐声高喊“Good ball”,惹得澳大利亚队哈哈大笑。)但确实将排球的种子植根了人们的心中。
黄超峰听老人们说, “ 当时每天晚饭后,人们相约来晒场和空地打球,兄弟PK,父子隔网成为普遍的现象。”这表明,排球已经成为当时人与人之间维系亲情的纽带,一种文化。
1927年8月,台山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便获得了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随后,台山又在1930年和1934年的远东运动会蝉联,首次在国际排球比赛实现“三连冠”。这是台山排球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5年,台山男排取得粤、桂、湘、赣四省比赛的第一名,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通知他们赴京作汇报表演,对手是乌鲁木齐队。“赛前量度身高,我们平均矮了十多厘米,但我们仍以3比0轻松取胜,每人还获得了一套冬天御寒的运动衣物。”当时的领队、台山县第一任体委主任朱国贤回忆。随后,台山吸引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关注。1956年,在以全胜战绩赢得了11个单位组成的排球邀请赛后,《人民日报》记者写了一篇《排球之乡——广东台山县》的报道,“排球之乡”就此得名。
那是台山人的黄金时代,它逐步成为中国排球界的主流。第一届国家男排,教练马杏修、队长黄亨和半数以上的队员是台山人;1956年的法国排球世锦赛,12名中国队员有8名来自台山;1958年全国甲级排球联赛,12支男队的149名球员中有69名是台山籍人。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男排决赛,八一、广东、北京、辽宁、湖北、广西、山东、江西等队均有台山队员担纲主力,广东排球队一些非台山籍的排球运动员都会讲台山话。“真是无台不成排啊”,原中国排协副主席伍卓凡感叹。
台山在三大球上的突破,使得它吸引了当时领导人的目光。台山人至今仍然记得周恩来的两次接见,以及他那句“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褒奖。
1957年,全国排球比赛在青岛举行,台山和河南队比赛进行到第二局,比赛突然宣布暂停。随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是周恩来前来观战。
一年后,这支队伍再度获得了周恩来接见。作为队长,黄汝光排在第一位,“总理第一个就是和我握的手。”黄汝光是台山市体育局局长黄超峰的父亲,尽管身体大不如以往,而且身在美国,但在接受体育画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中,他仍然难掩激动: “现在看到的那张照片,和总理握手的是我当时一个队友。”
“当时的闪光灯是用灯泡来代替,拍一张照片灯泡就可能烧掉一个,间隙要不断换灯泡,于是摄影师口袋里装满了灯泡。总理和我握手时,可能是摄影师紧张,加上没抓拍好,就错过了。”但周恩来却记住了黄汝光,他指着黄和队友问,“你们几个去年在青岛打球吧?”黄连连点头。
黄汝光当年的队友廖家瑞也参与了那次接见。在他的头脑里,一直留存着当年参与排球的本真。
“当时,有钱人家买个皮球,穷孩子就用废字纸或碎布片扎个纸球布球玩。村头巷口,在空地或晒谷场的树边,用两根竹杆拉起一条麻绳,或以晾晒衣服的竹篙当球网。发过去,打过来,飞身救球。这里的人,自小练成一副灵活的好身手。”
73岁的廖家瑞是台山冲蒌人,由于早年运动留下的伤病,他靠在木质椅子上。但每次谈及台山或者排球二字,他都会习惯性地想站起,并作出扣杀动作。“排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血液。”
9月底,在广州前往台山的长途客车上,体育画报记者看到了沿途的小山村,年纪小一点的孩子们依旧会用这样的办法嬉戏着练球。一个孩子拉着一条绳子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小树或者墙上做成简易球网。与当年不同的是,如今的球不再是“纸制”排球,而是相对廉价的橡胶排球。作为台山排球的辉煌亲历者,廖家瑞归纳起来有如下的原因:一是拥有一批有志于排球事业的队员教练。他们在排球传统教育熏陶下,自觉训练、勤学肯钻。
二是台山人继承和发扬台山排球的传统打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2、3号位快速独特进攻战术,以矮打高,以快打慢,发球抢攻,形成一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体系。
三就是扎根群众的生命力。台山的排球队员大多技术全面,直到如今,观看过台山九人男排比赛的人都认为,台山很不错。
• • • •
廖家瑞于1960年、1961年参加过两届全国甲级联赛,1962-1966年在台山业余体校当教练。“文革”期间停止排球训练,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直至1981年重新任广东台山青年排球队教练,1990-1997年担任广东台山青年排球队领队。
担任领队期间,廖家瑞经历了台山排球的滑铁卢,以及其后被解散的阵痛。受“奥运战略”和全运会金牌战略的影响,1994年广东男女排双双被砍掉。
“广东排球下滑其实从80年代就开始了。但当青年队解散的消息真正传来,大家还是分外伤感。毕竟,当时的台山青年排球队就是广东青年队。”廖家瑞说。
来自广东体委的考虑很现实,最初台山排球是以“矮仔打高佬”闻名, 广东仔弹跳力好,灵活,但随着国际排球拦网尺度的放开,一些身材高大的北方球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矮仔优势不再。
但失去了专业队伍的依托,台山排球从此一蹶不振。加上地方财力不再扶植,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场地和训练设施滞后、教练员年龄老化、学生就业困难等恶性循环都在逐步吞噬着这项运动。
四年后的1998年,广东排球重新恢复了男、女排,并新组建了沙滩排球队,但基础的薄弱让广东排球甚至连联赛的边都未曾摸到过。而且,这个球队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东球队,光河北队转会过来的运动员就有五六人,台山运动员更是少之更少。“如今,排球确实已成明日黄花;如今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疏远排球了。”陪同记者前去采访的一位从事几年新闻工作的老台山记者承认。
廖家瑞也认为,年轻人缺少热情也是台山排球式微的重要方面。“那些队员上班的上班,跟着祖辈做生意的做生意,只是在业余时间才会去球场打球了。”在他看来,尽管台山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在茶余饭后会相约至球场,但打球成为了锻炼身体和逢年过节的娱乐项目,有时还要挂一点点“彩头”。
“而且,台山人更喜欢打9人制排球,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六人排球似乎渐行渐远。”
• • • •
9月15日,正值第15号台风“巨爵”光临珠三角地区前几小时,体育记者来到了台山排球运动学校。该校在1987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挂牌为“全国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下午两三点,黑云压日,大雨如期而至。教练李惠豹一手遮雨,一边走进学校。学校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早上早操,上午文化课,下午孩子们早早换上运动服,专门的训练时间在等着他们。
训练场有四块排球场地,密密麻麻地站了二百多名学生。通常是两名教练分管男女队。尽管没有木质地板,没有专业球鞋、运动护具,但孩子们很快练到汗流浃背,有些索性赤膊上阵。李惠豹目前已经是学校副校长,但他还是坚持在男队兼职教练。
场馆的周围没有玻璃窗,只有顶棚和开放式的墙壁,李惠豹站在最靠近门口的场地带着台山一队在这里训练。灌进来的风和雨很大,但他和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沿海地带的天气。
“这里,算是台山排球复兴的起点吧。”李惠豹像是自言自语。
随后,他点起一根烟,带我们参观了台山体育运动学校的荣誉室。指了指一张长桌大大小小摆放着几十座奖杯,又转头看看墙上还挂满了锦旗,李惠豹说,“这是这所学校排球队在全国和广东拿回来的荣誉,80年代的时候有几年一年能拿好几个奖。”
但谈及现状,李惠豹已经没有了开始的激越。“成立一支专业球队是排球发展的最好平台,自1997年台山青年排球队被解散后,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前途和出路。希望有关部门能打破常规,准许台山成立专业排球队。”
他的弟子袁锡飚是个很典型的例子。24岁的袁锡飚1.92米,是广东男排的主攻手。出身于台山市三合镇的他几次回台表演,每次当地人都像过年一样,人山人海。“这些孩子也想像阿飚那样成为职业球员,可以在广东队打球,甚至入选国家队。”李惠豹指了指正在训练的队员。
中山大学毕业后,袁锡飚曾到国外打工,广东男排的急招,又使他回来穿起了广东队的战袍。近几年台山举行九人男排联赛,阿飚代表三合队出战,与队友一起夺取四连冠。在接受体育画报记者的电话采访中,他说得很诚恳,“与其他职业球员相比,我算是半路出道。但我真的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台山人,能出去打球。”这也是更多台山人的希望。
一项“擦亮排球之乡品牌 重振台山排球雄风”的决策已经列入台山市委十一届全会和人大十三届全会的工作报告中。按照规划,2010年,台山市参与排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5%以上。在工矿企业中,将组织职工参加排球比赛。在学校,“以田径为基础,排球运动为重点”的多种多样群众性体育运动正在发展开来。
从1982年起,旅港企业家朱正贤资助台山市举行“振兴杯”,至今已有15届,参赛队伍包括中国女排、古巴女排、世界女排明星队以及中国各省市男女代表队共86支。
在目前情况下,“振兴”二字不言而喻。朱正贤计划再邀请中国女排来台比赛,还准备每年资助台山市男子九人排球联赛20万元。
广东企业家甄铮平2007年分别赞助了广东男女排球队至今,后又在台山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一流的排球场馆。在佛山建龙集团总部硕大的办公室,甄铮平阐述了自己的初衷,“前些年回台山,见到以前一起打球的老友,他告诉我台山排球的现状,我很吃惊。我决心做一些事情。”
甄铮平也曾是一个专业排球手,在校队时司职主力二传。“仍然有很多台山人喜欢排球。我记得每次过年过节回家,总能看到很多孩子通宵达旦地打球。但如果要推动台山排球的发展,光靠兴趣还远远不够。”
“我将台山有些名气的袁锡飚从国外叫回来打球,接下来就是慢慢培养新生力量。”甄铮平说,“虽然现在投入比支出多,而且公司业务繁忙,但这两支球队我一定两手都要抓。”
“老人们常说,如果你不会打球,不会看球和评球,那你绝对不算是一个地道的台山人!”甄铮平补充。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