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保龄球路在何方? 回暖大势下各方专家共话出路

来源:中国体育在线/sportspress.cn
2011年01月20日15:25

  保龄球在中国的命运颇具戏剧性:辉煌之后一蹶不振。2000年以前,保龄球火遍大江南北,在那个保龄球道全部靠进口的年代,厂家夜以继日地加班,却始终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但2004年之后,保龄球便陷入低谷之中。

  一方面,保龄球馆逐渐减少、萎缩甚至沉寂;另一方面,竞技性的保龄球队得不到重视,就连由“散兵游勇”凑成的国家队也是“食不果腹”,看他们训练会想到一个词——辛酸。

  在采访中,一位曾经的保龄球运动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90年代,这位运动员在地方队训练,那时候打保龄球还需要外汇券,6元一局的价格实在让人吃不消。于是,在训练时,他们用胶皮剪成保龄球形状、悬在球道上,然后用球击打这些“假瓶”。因为只要不打“真瓶”,机器就不会自动扫瓶,也就不收费。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能坚持下去,靠的是热爱与执著。

  在那些空荡荡的球馆里,无论是管理者的无奈,还是经营者的郁闷,都给记者留下了“遗憾”的印象——遗憾这个曾经被很多人喜爱的运动,如今乏人问津;也遗憾如今想要它复苏却处处面临荆棘,难以找到一条畅通无阻的路。

  政策、宣传、赞助商、办联赛……似乎这些词语凑在一起就能让保龄球重现昔日辉煌,但要想做到,比想象中难得多。其实,不只保龄球面临窘境,很多非奥项目同样遭遇发展难关。

  从一般的体育运动看,大多数运动项目都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状态。即群众体育发展后,带动更多的群体参与到该运动中,使该运动的人群基数不断扩大,进而推出优秀新人,层层往上递推,形成金字塔结构。基底推动塔尖的国家队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队选手在大赛中摘金夺银的明星效应又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然而,目前我国的保龄球运动却是二者隔绝的“两只脚走路”状态,这也是很多非奥项目的相似之处。如何使这些项目继续生存下去,成为业界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保龄球没有被“寒冬”冻死,这证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上海、深圳、南京等地保龄球的发展有提升的势头,在部分二、三线城市也有了复苏的迹象,像江苏盐城每月都搞比赛,项目推广得比较好。

  也许,目前保龄球还处在“冰河世纪”,可在厚厚的冰层下,回暖的趋势越来越浓。相信用不了太久,保龄球会找回属于自己的春天。

  保龄球项目主管——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中国保龄球协会自1984年成立至今,保龄球在我国已发展近30年,这一运动曾经火热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身其中。而今,保龄球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保龄球项目主管王佳鑫谈起现在国内保龄球的萧条,感慨颇多。

  上世纪90年代末,保龄球在中国的发展达到最高潮,仅北京市就有几十家保龄球俱乐部,即使这样,仍供不应求,打球排队是常事。2003年以后,室外阳光健身运动逐渐兴起、保龄球大型赛事停办、相关部门对非奥项目重视不够、媒体关注焦点转移……诸多原因导致保龄球市场客源流失,许多球馆入不敷出,相继倒闭。

  “如今北京拥有12条球道以上的保龄球馆仅五六家,但面对北京这么大的市场,也只能做到‘不赔’,球馆爆满的场面极少出现,更别提打球排队了。”王佳鑫说。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队在保龄球项目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夺得四枚铜牌。“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下届亚运会,我们还能不能有运动员参赛?”王佳鑫说,目前我国保龄球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未来的形势相当严峻。“保龄球是非奥项目,运动员不参加国家健将等级评选,目前青少年学习压力特别大,对于这种高考不加分的体育项目,家长不太支持孩子练习。”

  “作为一个项目组织管理者,我们比谁都希望它能复苏。但是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办到。”对于保龄球发展的未来,王佳鑫担忧之中不乏期待。“我们需要政策的支持,比如说在保龄球运动员等级制度上取得突破,以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同时需要企业赞助、组织保龄球联赛,再加上媒体的关注,如果这几点能做到,相信保龄球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体育产业专家——稳固现有客户群

  保龄球是个市场化的项目,需要产业化运作。然而,想要找回保龄球的“春天”,谈何容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教授靳英华告诉记者,要想通过体育产业,将一个体育项目市场化,首先要有需求,同时还要有购买力。保龄球项目让人们继续掏钱,保持对它的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户外运动,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网球、高尔夫球,滑雪项目也日趋火爆。“如今,体育健身的选择多了,自然就分散了打保龄球的人群。同时,现阶段与保龄球竞争市场的不仅有体育项目,还有多元化的娱乐市场。”靳英华说。

  选择多了,消费者自然会到各个项目去“尝鲜”。“尝好了再来”还是“一次性消费”,不是经营者一方能决定的。

  靳英华认为,目前保龄球的发展,“首先要稳定住现有客户群体,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各类保龄球比赛等方式留住现有人群,并吸引更多人参与。与此同时,保龄球场馆的经营者要根据保龄球自身特点进行市场细分,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国家队主教练——“难”字当头 “撑”字维系

  在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保龄球队取得4铜的历史最佳成绩,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即便如此,国家队依然面临着各种难题——经费少、缺乏硬件支持、运动员教练员比赛经验能力欠缺等。

  国家保龄球队主教练王宏告诉记者,参加亚运会的队伍,仍是由业余选手临时组建的:保龄球馆员工、学生、自由职业者、民营企业家等,平均年龄30岁,年龄最大的已49岁。为了亚运会,他们放下了手头的学习工作,进行了3年集训。

  备战广州亚运会前,王宏向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提了“条件”——下油机、训练场地、比赛用球、运动员工资等都要解决。虽然这些都相继得到了改善,但运动员每月仅有600元工资。这些热爱保龄球的人付出了很多,有些人因为集训耽误了生意,有的甚至丢掉了工作。“没有项目支持,没有资金投入,没有‘保护好人’,这让竞技保龄球前进的道路变得艰难。”

  每次参加大赛,王宏和队员们不仅向韩国、日本等保龄球运动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打球技术,还向他们了解当地发展保龄球的方法。“取经”后,王宏总结了几点:要想可持续发展竞技保龄球项目,就要建立完善运动员的奖励制度;让投入保龄球的资本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管理部门给予更好的政策支持并制订发展规划推动项目发展等。

  俱乐部老板——再爱一次不容易

  沙明建在中国保龄球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曾代表国家队参加各种大赛,捧起过无数个奖杯,现在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俱乐部,位于北京望京地区。

  在沙明建俱乐部前台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奖杯、奖牌,球馆一角摆放着不同款式的球包,球包里都是爱好者的私人装备——定制的保龄球、球鞋等。球馆里每个细节都讲述着经营者和打球者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这家该俱乐部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几家经营状况较好的俱乐部之一。沙明建淡忘了之前做运动员时的辉煌,他现在只是一心想办好球馆,“希望它越来越好,也希望这项运动能繁荣起来。”

  沙明建回忆说:“前几年效益确实不错,在望京附近的日韩企业与外企来华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固定客源,他们常来这里办活动。不过,由于人员变动和保龄球馆越来越多,到这里打球的逐渐少了,2003年‘非典’以后收益更是急剧下滑。”

  积累了几年经营经验后,沙明建认为国内没有规范统一的经营保龄球馆标准,对球道设置、下油标准、球道清洁度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整个行业缺少一个可参照的准则。当年“一窝蜂”涌入行业和低价恶性竞争更让经营者举步维艰。

  他建议,行业体协可以同市区各级体育部门建立联系,以循环赛等形式,多给保龄球爱好者提供参赛机会,并给予奖金奖励,同时增加竞技水平评级,进而培养保龄球后备人才。此外,管理机构对保龄球长远发展的重视、宣传力度的加大、产业化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责任编辑:厉胜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