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和李娜双双落选后,中国体育已经连续第三年无缘“体坛奥斯卡”。自劳伦斯奖2000年创办以来,中国体育虽然先后3次获奖,却从未获得分量最重的最佳男、女运动员。一面是奥运金牌榜第一的“无与伦比”,一面是顶级体育奖项中的“默默无闻”——热与冷的反差,折射出中国体育在“金牌战略”下的发展之惑。
连续4届奥运会金牌数持续增长,将中国竞技体育推上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而伴随“金牌崇拜”的逐渐退烧,人们开始以理性的视角,审视辉煌背后的“金牌成本”和冠军成色。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军团金牌总数超过七成产自于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和羽毛球六大传统优势项目。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不见起色,“三大球”日渐低迷……而我们的“弱项”,偏偏都是世界体坛人气最旺的主流项目。
中国明星为何难获劳伦斯奖青睐?林丹一针见血:“中国每年都会出很多世界冠军,但这些项目不具有全球性,因此在评选中会很吃亏。”
确实,“优势”并不等于“强势”。放眼全球,我们“承包”的金牌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有限,票房、收视率等市场指标更是与足篮网等主流项目相距甚远。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国际化的。站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十字路口,中国体育面临着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战略转型,只有摆脱对优势项目的“金牌依赖”,提升基础大项和主流项目的竞争力,才能肩负起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体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