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最初想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是在去年11月30日1比4输给深圳健力宝而夺冠以后。在颁奖仪式上,当深圳球迷高喊着“水货”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当天晚上在返沪的飞机上,写了《感恩》,结尾部分已隐约透露了这么一点意思。大意是说,夺冠不易,但要管理好一支冠军队伍,则更加困难。后来因为选帅等一系列工作逐渐淡化了这样的主题。但我今天仍坚持要写这篇东西的原因,是因为在另一场1比4大败以后。那是今年2月11日在曼谷,就在那个不眠之夜,我想了很多。最让我难以入眠的原因,同样是“水货冠军”。
可以为这两场比分相同的比赛,找出许许多多客观的理由;有许许多多非主观的因素,可以为这样的输球找到借口,甚至辩解。但两个输球后的不眠之夜,总使我们反思自己??如何使一支职业化的冠军队伍,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足球职业联赛,已经整整十年了。今年又将开始中超,用中国足协公布的条件衡量,进入中超的俱乐部都已具备了资格。然而,我们的思想准备究竟如何呢?是不是钱越多,投入越大,球队成绩就越好呢?或者,换一句话说,要使球队和俱乐部建设再上一个台阶,我们究竟靠什么?
报载,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常金月提出了《推动赛事改革,保护国有资产》的议案。他认为,中国人均收入不到1000美金,而甲A球员年平均收入竟然有12万美金,收入差距高达130倍,严重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
记得我刚当老总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和队员谈合同。我曾对一位主力队员说,我们队员的收入已经不少啦,你看看,现在这么多下岗工人,他们每个月拿多少钱?结果,这样的谈话内容,被人当作楼世芳不懂足球的话柄,传回我的耳朵里。尽管如此,我们申花去年投入也不少。引进内外援不说,光球员的工资、奖金,就已超过了俱乐部总投入的55%以上(去年上海足球论坛时,有专家论及,在国际上,球员的工资、奖金,一般不超过俱乐部收入的50%以上,最多不过55%)。
看来,球队的职业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发钱、发奖金,而是要有节、有度。
今年足协已下发了关于队员限薪的文件,要求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严格控制比赛奖金和队员工资,得到了各俱乐部一致的拥护。
所以,球队职业化,如果简单理解的话,那就是掌握分寸,而且,有分寸地花钱。
去年,联赛结束以后,经常有人提及所谓的冠军奖金。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队员向我提及过“冠军奖金”。因为,在俱乐部同队员签定的合同里,奖金是和名次挂钩的。也就是说,夺冠以后,俱乐部在兑现合同时,奖金自然就在其中了,哪里还有什么另外的所谓冠军奖金呢?要说没发的,应该是最后一场球的奖金。但是,球输了,而且又是1比4。你说,输了球,还发奖金,这是哪家的规矩呢?
由此,我想起了去年秋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有十几名后备队员,经过努力,考入了上海某大学。开学后,一面读书学习,一面训练,为的是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在球场上踢球,这本身就是球队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然而,有个别家长找到俱乐部,委婉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读书,而是能继续留在基地训练、踢球,为的是有希望进入一线队。他们显然误解了,后备队队员随时都有可能进入一线队,而不管他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基地训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大概是一线队工资比较高,比赛奖金也比较多一点吧。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孩子作为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有这样的一些误解,也在情理之中。但我总觉得,我和我们的队员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
人生是一场90分钟的足球比赛,上半场领先,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场上,我们要同对手斗,同环境斗,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和自己斗。在人生的球场上,我们往往过不了对手,原因并不完全是技不如人,而是在没过以前,自己已经被自己的心理卡住。凡事如果能先过了自己心理的坎,那就离最终胜利不远了。
这,大概也是人们常说的对分寸的把握吧。
2004年3月9日
中午于一统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