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篮“梦之队”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出神入化的表演倾倒了全球观众,但如此的情景在现代奥运会的前80年却根本看不到,因为当时《奥林匹克宪章》上赫然写着“不接受职业选手参与”的条文。
初期奥运会拒绝职业化
职业运动员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职业、以比赛收入为生活来源的运动员。而业余运动员则是纯粹出于爱好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1896年首届奥运会,东道主沿袭了古奥运会旧制不设团体项目、不准女子和职业选手参加,意大利仅有一名运动员孤身前往参赛,却由于被认为是职业运动员而吃了“闭门羹”。当时参加比赛的许多选手对奥运会并不了解,无论他是哪国运动员,只要他在雅典,并且有兴趣就能参加。博蓝德是在雅典旅游的牛津大学生,网球爱好者,一时技痒,临时参赛,结果取得单打冠军,还与德国的一名网球选手合作,在双打中获胜。美国选手都来自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们自行组织,自筹经费,且以观光为主。1931年,在国际奥委会的敦促下,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指控芬兰长跑名将鲁米是职业选手,使这位叱咤一时、在奥运会上累计夺得9枚金牌的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天才索普含冤七十春秋
由于职业和业余的界限在许多情况下本来就很难界定,奥运史上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错案、冤案,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选手索普蒙受的长达70个春秋的不白之冤。
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田径赛同时设立了五项、十项两个男子全能项目。全能被称为“铁人项目”,参加一项都非常不易,可索普不仅参加两项,且连获两枚金牌。为他颁奖的瑞典国王格斯塔夫称其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运动员”。回国后,美国总统也特意召见了他。然而时隔一年,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开会时,却借口索普曾为一个半职业棒球队打过球,丧失了所谓的“业余性”,决定追回他的两枚金牌,并取消他以后参加业余比赛的资格。21岁时,索普确实应邀在洛杉矶一家棒球队里打过球,但仅两个暑假,所得报酬微乎其微,根本谈不上“职业化”。
1953年3月28日,索普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含冤死去。时年6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一句话:“还我金牌!”
1983年10月,国际奥委会决定为索普恢复名誉。萨马兰奇主席亲自奔赴洛杉矶,将两枚奥运会金牌重新归还给索普的子女。萨翁的这一举动向全世界表明,奥运会决心告别狭隘的“业余原则”,向包括职业运动员在内的所有高水平运动员敞开大门。
非职业化使奥运会亏损
随着比赛项目和参赛国家的急剧“膨胀”,举办奥运会的负担越来越重,1976年蒙特利尔、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都严重亏损,以至于在决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举办地时,竟然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报名申办。此种窘迫局面在奥运会历史上少之又少。形势逼迫国际奥委会必须更新理念,走商业开发之路,“非职业化”首当其冲成为必须冲破的瓶颈。
职业选手全面进军奥运
“业余原则”曾被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但要做到业余与职业间泾渭分明却很难,运动员只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许多运动员长期训练的花费只能靠国家或企业赞助,真正能够做到业余的恐怕只有那些有闲阶层。
20世纪60年代,打破“业余原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认为奥运会应是世界上最优秀运动员之间的竞赛,而不管他们是否是业余运动员。国际奥委会也逐渐改变了态度,不再禁止对运动员的财政支持,运动员可以像艺术家或科学家一样得到赞助以补偿他们的工作。
198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了《奥林匹克宪章》,取消了对职业选手的限制内容,并在与国际足联的交涉中一步步取得进展。有人将1988年汉城奥运会称为业余体育的终结,1990年通过的新版《奥林匹克宪章》则彻底抛弃了“业余原则”。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的开放,意味着奥运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流运动员的竞技场。过分职业化也许会背离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宗旨,但毕竟观众因此可以看到全世界第一流的“演员”的最高水平表演,比赛场面也将更加激烈和扣人心弦。
西班牙本来属欧洲热门足球国家,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由于足球赛水平有限,东道主的球迷并不买账,足球赛门票销售很不理想。无奈之下,1993年国际足联又同意在原来23岁的基础上,奥运会每队允许有3名23岁以上的球员加盟。
“非职业化”使网球1924年便离开了奥运会,时隔64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网球重回奥运大家庭,麦奇尔、埃德伯格、格拉夫等一批职业尖子球员出现在赛场上。尤其是德国女将格拉夫,刚刚获得职业网球联赛的“大满贯”,又荣膺奥运会单打金牌,被称为“金满贯”。她还和队友夺得女子双打铜牌。格拉夫成为网球史上第一位“金满贯”得主。
由乔丹、“魔术师”约翰逊等NBA巨星组成的美国“梦之队”则出现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他们的参赛使该届盛会人气直线飙升,篮球赛的门票价格竟然赶上了最抢手的奥运会开幕式。
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除职业拳击外,奥运会已经和其他职业比赛全面接轨,也迎来了100多年以来空前的繁荣。
选手职业化一把双刃剑
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在位时,极力维护奥运会的业余原则。他认为:“真正的业余选手可以和崇高的艺术家相媲美———为了艺术宁可挨饿也不出卖自己的作品。”现在看来,这番话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不能不承认,伴随着职业化,各种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病毒”已经侵入奥林匹克“肌体”,而且难以遏制。
奥运会的光环可以为选手带来滚滚广告和不菲的身价。所以,有些人想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不惜采取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1994年初,美国女子花样滑冰选手克里根在参加美国的冬奥会选拔赛前,被一名男子袭击,髌骨严重受伤,使她未能参加第二天的选拔赛。而其主要对手哈丁借机取得第一,获得了在挪威利勒哈默尔举行的冬奥会参赛资格。后来经过警方调查,原来克里根被袭击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就是哈丁的前夫。他为了让哈丁顺利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花钱雇了警方正重金悬赏的通缉犯打伤了克里根。警方抓获了凶手,也得知事前哈丁并非不知道男友所为。对此卑劣行径,舆论一片谴责之声。美国滑冰协会果断决定,给予哈丁终身禁赛的严厉处罚。
兴奋剂泛滥成灾是奥林匹克精神遭到亵渎的又一有力证明。尽管国际奥委会制裁的力度不断升级,检测手段越来越严密,但铤而走险者并未减少。
职业化确确实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奥运会竞技水平提高,更有吸引力;但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已经给“奥林匹克大家庭”、给奥运会带来了太多的损失和麻烦。
文/本报记者肖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