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志愿者在赛后新闻发布上语言不够过关而引发不满的报道,在奥运会刚刚开幕时成为媒体的焦点。但是,在赛程过大半之后,记者对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的服务,打心眼里感到“很敬佩”。
在主新闻中心二楼可以容纳800人的工作大厅里,记者每天都在体会志愿者的关怀,最值得一提是这些志愿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但是,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态度都是一样的,对于记者的要求,有问必答,有问题尽力帮助解决。
大学生安德洛尼克斯·迪米特里欧是个学新闻的,但是记者打一开始就以为他是技术人员,因为是他一直在不厌其烦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安装拨号上网网络。记者就几次请他帮忙解决故障。
从他那儿,记者知道,在工作大厅“上班”的志愿者有40人左右,他们分两班:一班从上午7点到下午3点,另一班从下午3点到凌晨7点。安德洛尼克斯·迪米特里欧说,他来当志愿者就是为了“长见识”,同样,也是为了奥运会尽绵薄之力。
记者对雅典组委会的志愿人员工作细心的体会,还有很多。比如,一次在新闻中心的班车站等车时,记者没有注意到自己等的班车已经来了,这时就有志愿者主动上来问记者要去哪儿。当得知记者正好是坐这趟班车时,他很开心地说:“我很高兴自己问了你。”
让记者有“宾至如归”感觉的,还有记者村里的众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记者房间里每天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的被单永远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有时,房间里还会多出一包葡萄干之类的小食品。礼品虽小,却让来自千里之外的记者感到温暖。
拥有记者工作间、洗衣房和游泳池等设施的记者村甚至还特意举办了露天卡拉OK,邀请下榻的记者参加,只是大家都忙着工作,好像没有太多的人有时间来参与。但是,虽然没能参加,但是记者对于举办者一片热心,还是感动至深。
惟一的一点遗憾,恐怕就是记者村里几乎一成不变的早餐了。
本报特派记者 张秀萍(雅典8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