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李丽
为什么是伦敦,而不是巴黎?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归属时,连大部分英国人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无论从舆论倾向、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还是巴黎已是近20年来第三次申办的事实来看,巴黎都该是顺理成章的胜利者。正因为如此,伦敦在最后关头以4票优势奇迹般地胜出,为所有试图后来居上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度势:你骄傲 我猛攻
巴黎失利后,法国奥委会主席塞朗杜尔称,他最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在倒数第二轮马德里被淘汰后,支持马德里的票数没有大幅流向巴黎。因为法国和西班牙同为拉丁语系国家,应该属于“同盟”,但事实是有相当数量的马德里选票投给了伦敦,这直接导致最后一轮巴黎的失利。
巴黎事先竟对“盟友”“叛变”毫无察觉,这只能是轻敌所至。并且,在四轮投票中,被视为最大热门的巴黎居然每轮都被伦敦压着,说明包括法国人在内的大部分人,对形势的判断都发生了偏差。
这大概要归咎于媒体宣传的引导作用。由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巴黎硬件设施的认可,以及对巴黎屡败屡战的同情心,导致舆论从一开始就一边倒地向巴黎倾斜,以至于在最后阶段形势发生的微妙变化,都被“主流声音”淹没了。
应该说,在申奥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巴黎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而伦敦,几乎是以局外人的形象加入竞争的,不到3个月前还因“贿赂”之嫌被国际奥委会审查。
但正是太顺畅的开端,让巴黎人失去了警惕性。其实,在伦敦新任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的领导下,伦敦在后期攻势很猛,至投票前夕与巴黎的差距明显缩小了。
申奥也如逆水行舟,巴黎不进则退,伦敦却利用最后冲刺见效。
外交:布莱尔压过希拉克
路透和法新社,都把伦敦申奥成功视为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个人胜利。巴黎和伦敦之间申奥的竞争,由于英、法“宿怨”变得更加微妙。
布莱尔在投票前三天飞赴新加坡,为伦敦获胜而足足忙碌了两天已不是秘密。法新社还报料说,有近20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被特别护送到布莱尔在新加坡的下榻处,和这位首相进行了一对一的交谈。路透社称他“不分昼夜”地面见国际奥委会委员,4票的优势证明他的努力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相较之下,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外交”工作显然不到位。他虽然在投票前一天赶赴新加坡,并参与了巴黎的陈述,但同布莱尔相比就不够积极。
爱尔兰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希克说:“如果布莱尔不来,我想伦敦就会失去6至8票,那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最后一轮的4票完全要归功于他。而希拉克,他来得太晚了。”
对于布莱尔,这是他自5月大选获胜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而对希拉克无异于雪上加霜--法国目前经济不景气,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他正面临着执政以来最低的民众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