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迷眼中,他们是在欧洲踢球挣着欧元和英镑的“留洋球员”;在国家队看来,他们是必须挑起中国足球大梁的“海归”。而事实却是,除了当年在南斯拉夫和日本风光过的贾秀全,即便是郝海东和郑智这样的中国足球“一哥”,在国外踢球的时候,也是每人一把辛酸泪。只是,在欧洲足球的光环之下,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来自中国、寄托着无数中国球迷期望的球员,能够充当的,只是跑跑龙套这样的“鸡肋”角色。
中国球员留洋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由于中国队史无前例地打进了世界杯决赛阶段,身价不高的中国球员,自然成了那些想要撬开中国市场的欧洲俱乐部的首选。最“风光”的时候,孙继海和李铁在英超联赛“德比”过,杨晨和邵佳一也在德甲打过主力,虽然谢晖只是在德乙踢球,但也是队中的最佳射手。加上曾经短暂效力过意甲佩鲁贾队的马明宇,还有在西班牙乙级联赛踢过球的北京国安球员商毅,欧洲的主要足球版图上,也算是插上过了中国足球的旗帜。
不过,就连在英超效力时间最长的孙继海也承认,欧洲球队在选择中国球员的时候,首先看重的,便是球员身后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说实话,像中超这种水平的球员,别说英超,就算是英冠和英甲,可能都是一抓一把,别人不可能单纯地看上你踢球的能力。”而且在孙继海看来,中国的留洋球员,更多地是在充当着“鸡肋”的角色:“我一直都认为,在英超联赛,在我们球队,我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国球员乃至大多数亚洲球员,其实在欧洲顶级联赛中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单独拿出来,我不会比好的差多少,但也不会比二队队员强多少。比赛用我打,我会发挥得还可以,但要想有多出色,也不太可能。因为在中国,我可能是最好的球员之一,但在这里,我就是达到在英超踢球资格的众多球员中的一个而已。”
至于中国球员留洋遭遇冬天的说法,孙继海也并不认可:“其实中国的海外球员,从来就没有过春天和夏天,现在哪儿来的冬天啊?”
海外球员撑起整支国家队
单从时间上看,1954年,原中国国家体委挑选的包括年维泗和陈成达在内的25名球员,集体赴匈牙利留学,这也是中国足球运动员首次留洋。不过,与市场化的转会不同,那一次的集体留学,显然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留洋”。
1987年2月6日,谢育新加盟荷兰兹瓦鲁市PEC82足球俱乐部,成为中国足球运动员转会国外球队的第一人。1988年,贾秀全和柳海光以公派留学的方式,加盟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游击队队,贾秀全还参加了当年欧洲联盟杯的两场比赛。1994年,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改革,杨晨则成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于1998年加盟德甲的法兰克福队,并且在当年的德甲联赛中攻入8球。同年,范志毅和孙继海转会英甲的水晶宫队,李金羽则被租借到了法甲的南锡队。加上2000年去了德乙的谢晖和黎兵,以及登陆意甲佩鲁贾队的马明宇,中国的留洋球员,在欧洲可谓是遍地开花。
2002年,孙继海以200万英镑的价格,从大连实德转会至英超曼城队;7月份,通过“科健模式”的运作,李铁和李玮峰加盟英超埃弗顿队。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家队,基本上是由这些留洋球员支撑起来的,他们的表现,也无愧于核心的称号。中国球员留洋,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黄金时代。”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