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媒体是一面镜子。善待媒体、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受益的是运动员、教练员自己和从事的这项运动;运动员敷衍媒体、耍大牌,说话不得体,受伤害的也还是自己和他们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整理记者这几年的采访笔记,让我们看一看国际体联的官员、NBA巨星、中国的功勋教练、姚明(姚明新闻,姚明说吧)和刘翔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看沙拉拉怎样“推销”
前段时间在“世界VS中国”乒乓球挑战赛上,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实践了一把自己的“推销员”理论。沙拉拉从一个故事开始,“今天有朋友跟我说,有一家中国公司有兴趣赞助体育,于是先找到了跳水,因为这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吃亏了,因为跳水运动员的比赛服很小,总不能把赞助商品牌打在皮肤上吧,打在外套上又必须在比赛时脱掉,而且跳水的过程只有两秒。他们花了很多钱,品牌曝光率却很低。 ”
沙拉拉在大家的笑声中继续讲下去:“然后他们又找到体操,结果发现体操运动员比赛时不停地翻转,品牌标志打在比赛服上,电视转播时根本看不清楚。 ”
“最后他们找到国际乒联,说要赞助我们的比赛,”这时,沙拉拉手指着背板上“大众汽车2009年中国世界乒乓球挑战赛”字样前硕大的品牌标志,假装无辜地说,“可我只能遗憾地说,你们来晚了,我们已经和大众合作了。 ”
2003年的“蔡振华小道”
2003年,巴黎世乒赛,那时蔡振华还是中国乒乓球队的总教练。每天晚上全部比赛结束,蔡振华总有一个例行的新闻发布会。蔡振华的“新闻发布会”是流动的,
每天晚上,蔡振华总是在一大帮中国记者的“护送”下从赛场返回驻地。大家戏称,这段路是“蔡振华小道”。
蔡振华的开场白总是:“来吧,今天聊什么?”然后边抽烟,边“发布”,气氛非常轻松,事无巨细,有问必答,而且思路连贯,条理清晰。有些记者对比采访足球的经历,不禁由衷感叹:“采访乒乓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
对于蔡振华,媒体的评价是:“真诚! ”记得赛事进行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蔡振华只给王楠和王励勤两人做场外指导。于是在王楠的一场淘汰赛之后,记者在混合采访区拦住了蔡指导。只有我一个记者,刚刚抛出问题,蔡振华接了个电话,他对着话筒说:“我在接受采访,一会再打。 ”然后认真回答了提问,记得说的是“王楠很‘大牌’,别的教练的话她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需要我亲自督战”云云,蔡振华就是这样一个“敞开”式的人物,多年后,当年一同采访的记者还感叹,“蔡振华小道”是一道风景。没错,人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国球长红,多年来媒体关注度不减,蔡振华功不可没。
“梦八”发布会的独特味道
去年的北京奥运会,记者参加了无数新闻发布会,最让人震撼的,是“梦八”那场。
先是运动员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鱼贯入场,“梦八”新闻官介绍12名队员后,主教练克尔泽维斯基幽默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记得他先简要介绍了球队情况后,冲着那12名巨星一指,说:“下面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这些家伙。 ”于是,对这些NBA最富有明星们的采访,就在笑声中开始了。
说是发布会,但形式上完全不像个发布会的样子,所有的球员和教练都分散开来,单独接受采访。去晚一点的记者远远的只能看到东一团西一簇的人群,至于他们中间围着的是谁必须凑上前挤进去才能知道。在主席台上,科比和“小皇帝”詹姆斯的座位分居两边,“轰”地一下就被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在这场“人气争夺战”中,这两位最重量级的人物星光最为灿烂。
不止是他俩,所有美国男篮的球员和教练,也包括人们并不熟悉的助理教练和官员等,都让记者随意采访发问。看上去混乱的场面,但实际上却给了媒体最大的采访空间和机会。对于任何球星,只要能挤进去,你可以问到所有你感兴趣的问题。这些球星也一直保持和善的笑容,尽管有些后挤进来的记者们的问题和前面几乎如出一辙,他们还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于是,这些明星和他们身后的那个项目,也被媒体尽情地放大了。有资料显示,NBA是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推广最成功的国外体育赛事。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
向姚明和刘翔学习
中国向来不缺奥运冠军,举国体制下精英辈出,而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的一枚金牌,迅速蹿红的他与姚明被双双誉为“中国的速度”、“中国的高度”。
刘翔甚至参加过国际田联关于如何应对媒体的培训课程,“保持看着采访者的眼睛,用我的微笑和肢体语言传递积极的信息,以及尽量用短句回答问题以便于给翻译足够进行转译的时间。 ”这是刘翔学到的知识。尽管有人一直在质疑刘翔面对电视镜头时吐舌头、扮鬼脸很有一些作秀成分。但你不得不承认,刘翔在镜头面前很阳光,很自信,很有表达欲望,这恰恰是很多中国运动员缺少的那部分。
姚明的成功虽然建立在NBA这个全球最优秀的“商业+体育”平台上,但和他自己本身的幽默和谦逊也分不开。姚明身上很东方的那一部分为他轻易的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好感,在应对媒体和树立公众形象方面的表现,姚明做得甚至比刘翔还要出色,他能够在事业和商业方面取得成功,与此密不可分。□本报记者/黄 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