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包揽”成烫手山芋 周继红:郭晶晶也曾不完美

2009年07月23日09:2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09年游泳世锦赛跳水比赛已接近尾声,在北京时间21日凌晨结束的男子10米台比赛中,形势一度大好的中国小将邱波最后一跳失手,拱手将金牌让给了15岁的英国神童戴利。在已经决出的7枚金牌中,赛前媒体预测“有望包揽全部10金”的中国跳水队仅拿到4枚,一时间争论纷纷,甚至有了“‘梦之队’梦碎罗马”这样的议论。

这样的表现是否正常呢?

  “狼”,其实早来了

  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刚说完跳水队不养“狼”,“狼”就来了,转眼间中国队丢了3金。但周继红却认为“狼”不是今天才来的:“金牌从来都不在我们兜里。许多人只看结果我们拿了很多金牌,但不知道过程每次都是非常艰难。国际上的跳水水平也相当高。”

  男子单人10米台决赛竞争激烈,一波三折。最终冠军被戴利意外夺走,不过周继红表示自己看比赛时并未“紧张”,并称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她说:“男子10米台一直以来水平就比较高,昨天我就说了,大概有6、7个对手水平都和我们差不多,这是比较难跳的一个项目。”周继红对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邱波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她说:“一个年轻的运动员在三场比赛,预赛、半决赛和决赛中,跳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跳得还是不错,就是最后一个动作差了点有些遗憾。”

  对于继奥运会之后再次出现最后一跳被逆转的情况,周继红认为是年轻队员的通病。她说:“年轻队员没有经验,没有缓解紧张心情的能力。无论教练如何开导他,跟他说放开一点,没有关系,跟平常训练一样,都没用的,他做不到。为什么说年轻运动员需要培养,要交学费,就是这个道理。郭晶晶当年出来的时候也一样。”

  包揽,是烫手山芋

  传统意义上,中国人的审美就倾向于十全十美类型的事物。到了运动场上,包揽似乎就成了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的优势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女子举重以及跳水等项目上,确实也不止一次在大赛中包揽全部金牌,更有甚者,世乒赛还出现过参加所有单项决赛的所有选手都来自中国的奇观。

  但是,包揽真的就是好事?

  一家独大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其实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今年的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在某些单项上尽遣新人,想“送”一块金牌给国外选手硬是“送”不出去,结局就是乒乓球全球影响力的萎缩和奥运前景的愈发不明朗,这样的“包揽”已经是一块欲脱手而不得的烫手山芋。反观篮球,曾经独霸天下的美国“梦之队”连续多届世界大赛无缘金牌,换来的是篮球运动的影响在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壮大,也变相推广了NBA的全球商业市场。

  目前,跳水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发展也越来越快,中国跳水队虽然屡次在世界大赛上大包大揽,但是每一块金牌都来得惊险刺激。或许中国队没能实现包揽低于太多人的预期,但是从世界跳水发展来看,群狼争食比一枝独秀更利于项目的发展。

  “成王败寇”可休矣

  如何看待“梦之队”的失利,事实上是给我们的公众尤其是媒体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看待竞技场上的胜负时,何时才能摆脱金牌至上的“成王败寇”式思维?

  从纯粹的竞技层面来看,包揽本来就不正常。运动员不是机器,有高潮有低潮,就像高考会有“大年小年”,无视竞技体育的基本规律,一味强求大赛小赛都要包揽,本来就不符合客观规律。

  具体分析此次中国队丢失的三块金牌,就会发现,中国队也曾长时间无缘女子十米台金牌,2006年之后才在重大比赛中收复失地;至于女子一米板历来不是中国队强项,由于一米板是非奥项目,中国队一般不会作为重点项目备战,而且一米板的技术要求更加适合国外选手。至于男子10米台,别忘了邱波连续三场比赛都表现完美,仅仅是最后一跳才失手。

  从新老更替的规律来看,每届奥运会后的世锦赛,都是跳水队选拔新人、上难度的时期,雅典奥运会之后的2005年世锦赛,中国队也只拿到了五块金牌。希望新人一出手就拿冠军,是不是太过理想化?小比赛输了,争取大比赛赢回来就行;世锦赛输了,奥运会能赢还是好样的;即使奥运会不赢,如果表现出了让观众叹服、赞美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难道就是失败?

  态度其实更重要

  其实,与能否包揽金牌相比,学会如何面对媒体、让运动员个体成为项目推广的形象大使,才是更值得中国跳水界思考的命题。

  3米板夺冠后,郭晶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但网络上对她的评价却呈两极化。其中,最有趣的反面评价来自网友,“这些大牌自我感觉太良好,仿佛在那一坐,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跳水史,让别人只有瞻仰的份。”

  必须承认,郭晶晶冷落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后者无孔不入的狗仔式报道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但郭晶晶是否意识到,作为当今世界跳水界当之无愧的头号巨星,一个活着的传奇,她对于跳水运动的义务可不仅仅是在赛场上奉献出完美的表现。

  一个竞技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推广和公众的参与。如果主角总是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面孔,又怎么能让公众甘愿投身其中呢?这方面,15岁的英国神童戴利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意外摘金后,戴利不仅在新闻发布会上侃侃而谈,更有与拿着米字旗“闯”进新闻发布会的父亲相拥而泣的感人场景。这种温馨的场面,对媒体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猛料。

  北京奥运会上,只得第8名的戴利却是媒体围追堵截的第一对象。他的谈吐表现出远超乎14岁的成熟,对媒体也十分配合,甚至愿意当着镜头,用记者的手机和远在英国的亲人通话。试问,这样的孩子怎能不成为媒体的宠儿呢?

  当然,你可以说这孩子是在作秀,但考虑到他的成就将对跳水运动在英国的开展产生不容小觑的作用;而且,伦敦奥运又在即,正需要这样善于和媒体沟通的招牌人物。那么,作一下秀,又有何妨呢?本报记者 董晨 孙庆

(责任编辑:老满)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